成语拼音:bù kě yú yuè
成语解释:逾:超过。不能超过或不能越过。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三十年》:“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自然界或思想意识上的鸿沟
繁体字形:不可逾越
英文翻译:impassable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可:[kě]1.许可:认可。2.能够:牢不可破。3.值得:可爱。4.连词。却;可是。表示转折:他年纪不大,力气可不小。5.副词。1.表示强调: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2.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你可知道?。都说这办法好,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6.适合:可人意。可口。可心。7.文言副词。大约:年可二十。[kè]〔可汗〕简称汗。古代鲜卑、突厥(jué)、回纥(hé)、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汗(hán)。
逾:1.超过;越过:逾期。逾限。逾额。年逾六十。2.更加:逾甚。
越:1.跨过(阻碍);跳过:越墙。翻山越岭。2.不按照一般的次序;超出(范围):越级。越权。3.(声音、情感)昂扬:激越。声音清越。4.抢夺:杀人越货。5.“越来越…”表示程度随着时间发展:天气越来越热了。6.周朝国名,原来在今浙江东部,后来扩展到江苏、山东。7.指浙江东部。8.姓。
“不可逾越”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某种障碍或差距大到无法跨越。比如有人会说:“这座高山在古人眼中曾是不可逾越的天险,直到现代工程技术的出现。”这句话里,“不可逾越”既强调了自然环境的险峻,也暗示了人类突破极限的可能性。
问题来了:哪些场景适合用“不可逾越”?举个例子,当讨论科技差距时,可以说:“十年前,自主芯片研发像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但如今国内企业已逐步掌握核心技术。”这里既承认了过去的困难,又传递了积极的变化。
再比如人际关系中的矛盾:“文化差异曾让两国团队的合作显得不可逾越,但通过持续的沟通,双方最终找到了共同语言。”这种用法既点明了冲突的严重性,又为解决问题留出了空间。
个人观点:其实“不可逾越”这个词本身带有时间性。二十年前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今天可能早已实现。就像移动支付刚出现时,很多人觉得安全问题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但现在它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动态变化提醒我们:所谓“不可逾越”,往往只是阶段性的认知局限。
有趣的是,在体育竞技中这个成语用得最直白。解说员常说:“这位选手在预赛中的成绩,对其他竞争者来说简直是不可逾越的标杆。”这种用法既凸显了实力差距,又保留了悬念——毕竟竞技场上永远存在爆冷的可能。
最后想说的是,当我们使用这类绝对性词汇时,其实暗含着突破的契机。就像登山者面对峭壁时说“这面岩壁不可逾越”,可能第二天就会带着新装备再来尝试。语言中的绝对性,有时候反而会成为推动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