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àng dǎn wáng hún
成语解释: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斯,面不改色。”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惊恐
繁体字形:喪膽亡魂
英文翻译:tremble with fear
丧:[sàng]1.丢掉;失去:丧尽天良。丧权辱国。2.情绪低落;失意:懊丧。颓丧。[sāng]跟死了人有关的(事情):丧事。治丧。
胆:1.胆囊的通称。2.(胆儿)胆量:胆怯。胆大心细。胆小如鼠。壮壮胆儿。3.装在器物内部,可以容纳水、空气等物的东西:球胆。暖水瓶的胆。4.(Dǎn)姓。
亡:[wáng]1.逃:逃亡。流亡。2.失去:亡佚。亡羊补牢。3.死:伤亡。死亡。4.灭:灭亡。亡国奴。救亡。兴亡。[wú]古同“无”,没有。
魂:1.指精神或情绪:梦魂萦绕。神魂颠倒。2.特指崇高的精神:国魂。民族魂。3.泛指事物的人格化精神:花魂。诗魂。
“丧胆亡魂”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咱们先来看个例子:老张深夜走山路,忽然看见树影摇晃间闪过一道白影,吓得他丧胆亡魂,拔腿就往山下跑。这里既描绘了环境带来的压迫感,又通过动作描写强化了恐惧效果,是不是比单纯说"很害怕"生动得多?
有人可能要问:这个成语会不会太夸张了?其实关键在于使用场景。比如在历史故事里写"敌军见到岳家军的旗帜便丧胆亡魂",既符合古代战争的肃杀氛围,又侧面烘托了岳飞的威名。这种特定语境下的夸张,反而能让文字更有感染力。
现代生活中怎么用呢?试想描述创业故事:"得知投资人临时撤资,小王顿时丧胆亡魂,但想到团队期待的眼神,他硬是咬牙重新拟定了方案"。这里既保留了成语的冲击力,又通过转折展现了人物韧性。我发现在转折场景中使用这类成语,往往能制造更强的戏剧张力。
值得注意的小技巧是:使用时要搭配具体细节。就像画家不会只涂黑色表示恐惧,而是用扭曲的线条、昏暗的色调共同营造氛围。比如"她握着诊断书的手不住颤抖,连呼吸都变得急促,真正体会到了丧胆亡魂的滋味",通过叠加细节让抽象感受变得可感知。
最后分享个观察:这类传统成语就像调味料,少量使用能提鲜,过量就会齁嗓子。下次写作时不妨先画出情感曲线,在情绪峰值处恰当地"点"上一笔,往往比平铺直叙更能打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