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àng hún xiāo hún
成语解释:丧、销:失去。形容惊恐到极点。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冯玉兰》第四折:“暗自凝睛,不由我不丧胆销魂忽地惊。”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惊恐
繁体字形:喪膽銷魂
英文翻译:Despondent
丧:[sàng]1.丢掉;失去:丧尽天良。丧权辱国。2.情绪低落;失意:懊丧。颓丧。[sāng]跟死了人有关的(事情):丧事。治丧。
胆:1.胆囊的通称。2.(胆儿)胆量:胆怯。胆大心细。胆小如鼠。壮壮胆儿。3.装在器物内部,可以容纳水、空气等物的东西:球胆。暖水瓶的胆。4.(Dǎn)姓。
销:1.熔化金属:销金。2.除去;解除:撤销。销假。把那两笔账销了。3.销售:供销。畅销。脱销。兜销。一天销了不少货。4.消费:花销。开销。5.姓。6.销子。7.插上销子。
魂:1.指精神或情绪:梦魂萦绕。神魂颠倒。2.特指崇高的精神:国魂。民族魂。3.泛指事物的人格化精神:花魂。诗魂。
“丧胆销魂”这个词听起来挺吓人的,但它到底怎么用呢?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小张第一次参加公司竞聘演讲,台下坐满领导,他刚开口声音就发抖,手心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同事事后调侃他:“你当时那样子,简直丧胆销魂!”这里的“丧胆销魂”既形容了紧张到极点的状态,又带着点幽默的夸张。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负面场景吗?其实不然。比如小说里写侠客面对强敌:“他虽知此战凶险,眼中却无半分丧胆销魂之态,反透出玉石俱焚的决绝。”这里反而突出了人物的勇敢——用否定式表达反而强化了正向特质,这种反差用法特别适合文学创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的情感浓度很高。就像做菜放辣椒,放多了容易盖住其他味道。比如描述孩子弄丢作业本,说“他吓得丧胆销魂”就夸张了,换成“急得团团转”更贴切。个人认为,当代口语中慎用这类“重口味”成语,但在特定场景里精准投放,能让表达瞬间生动起来。
再来看个历史典故的应用。苏轼在《赤壁赋》里写曹军“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般声势却落得“困于周郎”,这种命运反转如果用“丧胆销魂”来形容败军心态,比直白的“惊慌失措”更有文学张力。可见这个成语特别适合表现巨大心理落差。
最后分享个观察:现在年轻人更爱说“吓到裂开”“心态崩了”这些网络用语,但了解“丧胆销魂”这类成语就像多备了种调味料。下次写年终总结形容项目危机时,来句“团队曾面临丧胆销魂的考验”,说不定能让领导眼前一亮——当然,前提是你们真的熬过了那个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