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ǔ shì hún zhuó
成语解释:举:全。混浊:不清明。世上所有的人都不清不白。比喻世道昏暗。
成语出处:战国楚·屈原《离骚》:“世混浊而不分兮。”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指世道昏暗
繁体字形:舉丗混濁
英文翻译:everyone is filthy
举:1.往上托;往上伸:举重。举手。高举着红旗。2.举动:义举。壮举。一举一动。一举两得。3.兴起;起:举义。举兵。举火。4.生(孩子):举一男。5.推选;选举:推举。举代表。公举他做学习组长。6.举人的简称:中举。武举。7.提出:列举。举一反三。举个例子。8.全:举座(所有在座的人)。举国。举世。9.姓。
世:1.时代:近世。当世。2.人的一生:一生一世。3.一代传一代的:世医。世交。4.指有世交关系的:世叔。5.一代一代父子相承而形成的辈分:第十五世孙。6.世界;社会:举世无双。公之于世。7.地质年代分期的第四级。如新生代第四纪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
混:[hùn]1.搀杂在一起:混杂。混为一谈。2.冒充:蒙混。鱼目混珠。3.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地生活。4.古又同“滚(gǔn)”。[hún]糊涂;不明事理。
浊:1.不清澈;不干净。与“清”相对:混浊。污浊。2.社会黑暗、混乱:浊世。3.声音低沉粗重:浊声浊气。
“举世混浊”这个成语源自《楚辞·渔父》,原意是说整个世界都处在混乱污浊的状态中。比如有人感叹:“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期,市场上真假信息交织,颇有几分‘举世混浊’的味道。”这种比喻既保留了成语的古意,又让现代人联想到信息爆炸时代的困惑。
这个成语只能用来描述大环境吗?其实不然。一位创业者曾对我说:“同行都在用夸张营销吸引客户时,我坚持透明报价——举世混浊,更需要有人点灯。”可见它也能形容特定领域的局部现象。关键在于观察者能否在混沌中保持清醒判断。
历史爱好者老张这样描述安史之乱前的唐朝:“表面繁荣的长安城里,官员腐败、军备松弛,就像渔父说的‘世人皆醉’,这种‘举世混浊’最终酿成了大祸。”这个用例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集体性认知偏差往往成为危机的温床。
普通人该如何应对这种状态?我采访的社区志愿者王阿姨给出了生动答案:“垃圾分类推行时,邻居们都说‘别人都不分我们何必费劲’,但我带着孙女每天坚持——举世混浊时,清白本身就是火炬。”她的故事证明,个体选择能够穿透迷雾。
有个有趣现象:当代年轻人用这个成语时,常带着黑色幽默。比如程序员小刘吐槽:“代码库里各种祖传BUG,新功能还要赶工期,简直是数字时代的举世混浊。”这种用法虽不严谨,却反映出年轻人对复杂系统的无奈与自嘲。
在古镇旅游时,导游指着明清老宅的排水系统说:“别看现在河道清澈,当年人口暴增时,污水横流才是常态。每个时代的‘举世混浊’,都需要技术革新来破局。”这个视角提醒我们,混乱往往孕育着突破的契机。
最近读《人类简史》,作者提到农业革命初期,定居生活带来传染病和社会矛盾,可谓人类首次遭遇“举世混浊”。这让我想到:文明的每次跃进,不都是穿越混沌找到新秩序的过程吗?或许我们正站在AI革命前的相似节点上。
菜市场张师傅有句口头禅:“都说现在食品添加剂乱象是举世混浊,要我说,混水里才能练出火眼金睛。”他三十年如一日记录供货商信息,用最笨的方法建立信任。这种市井智慧比任何理论都更有说服力——清醒从不在别处,就在日常坚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