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ǔ shì wén míng
成语解释:举:全。全世界都听到名声。形容知名度很高。
成语出处: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卷七 杂艺》:“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但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舉丗聞名
英文翻译:world-famous
举:1.往上托;往上伸:举重。举手。高举着红旗。2.举动:义举。壮举。一举一动。一举两得。3.兴起;起:举义。举兵。举火。4.生(孩子):举一男。5.推选;选举:推举。举代表。公举他做学习组长。6.举人的简称:中举。武举。7.提出:列举。举一反三。举个例子。8.全:举座(所有在座的人)。举国。举世。9.姓。
世:1.时代:近世。当世。2.人的一生:一生一世。3.一代传一代的:世医。世交。4.指有世交关系的:世叔。5.一代一代父子相承而形成的辈分:第十五世孙。6.世界;社会:举世无双。公之于世。7.地质年代分期的第四级。如新生代第四纪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名:1.名字;名称:人名。书名。命名。报名。给他起个名儿。2.名字叫做: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3.名义:你不该以出差为名,到处游山玩水。4.名声;名誉:出名。有名。世界闻名。5.出名的;有名声的:名医。名著。名画。名山。6.说出:莫名其妙。不可名状。7.占有:一文不名。不名一钱。8.a)用于人:三百多名工作人员。录取新生四十名。b)用于名次:第三名。9.姓。
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短短几个字就能传递深刻道理。比如“画龙点睛”,字面意思是给画好的龙点上眼睛,但实际指的是在关键处添加精妙一笔。比如在项目汇报结尾,用一句“这次成功离不开团队协作”作为总结,恰似画龙点睛,让整个陈述瞬间升华。
有人问:“成语和俗语有什么区别?”通俗来说,成语大多有历史典故,结构固定,比如“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而俗语像“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更口语化。就像咖啡与茶,虽然都能提神,但制作方式和韵味截然不同。
“水到渠成”这个成语常被误解为被动等待。我曾参与过创业项目,发现真正的“水到”需要主动挖渠——团队连续三个月调整商业模式,当用户增长曲线突然上扬时,那种“自然达成”的感觉才真正显现。这提醒我们:准备充分后的等待,和盲目躺平有本质区别。
有个有趣现象:现代人用成语时常会“旧瓶装新酒”。比如“对牛弹琴”现在不仅指说话不看对象,还被网友用来调侃无效沟通的场景。就像朋友向我抱怨:“给父母解释区块链,简直是二十一世纪版对牛弹琴。”这种活用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当遇到复杂问题时,“庖丁解牛”的智慧格外实用。有次处理客户投诉,我模仿庖丁“顺着纹理下刀”的思路,先梳理事件时间线,再拆分责任环节,最后协同三个部门制定解决方案。这种结构化处理方式,往往比情绪化应对有效十倍。
汉语中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很多成语自带画面感。“雪中送炭”让人联想到寒冬里的温暖火光,“锦上添花”则浮现出华美织锦缀满鲜花的场景。这种意象留存能力,就像给记忆安装了可视化书签,比纯文字更容易被大脑存储和调用。
观察发现,年轻一代更倾向使用“成语混搭”。例如把“逆水行舟”和“不进则退”组合成“逆水行舟更要划桨”,赋予积极行动的新内涵。这种创造性使用,就像给传统乐器配上电子节奏,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文化火花。
最后说说“胸有成竹”。这个源自文同画竹的典故,在现代职场中转化为“准备充分的自信心态”。我习惯在重要会议前制作思维导图,当所有要点像竹枝般在脑中清晰延展时,那种掌控感确实能消除九成紧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