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ǔ xián rèn néng
成语解释:举:推荐,选拔。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成语出处:《礼记 大传》:“三曰举贤,四曰使能。”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选拔人才
繁体字形:舉賢任能
英文翻译:appoint people on their merit
举:1.往上托;往上伸:举重。举手。高举着红旗。2.举动:义举。壮举。一举一动。一举两得。3.兴起;起:举义。举兵。举火。4.生(孩子):举一男。5.推选;选举:推举。举代表。公举他做学习组长。6.举人的简称:中举。武举。7.提出:列举。举一反三。举个例子。8.全:举座(所有在座的人)。举国。举世。9.姓。
贤:1.有德行的;有才能的:贤明。贤达。贤良。2.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圣贤。选贤举能。任人唯贤。3.敬辞,用于平辈或晚辈:贤弟。贤侄。4.姓。
任:[rèn]1.使用;委派:任人唯贤。任命。2.担当或承受:任课。任劳任怨。3.职务;责任:到任。担负重任。4.介词。由着;听凭:任其自然。去哪里任你自己决定。5.连词。不论;无论:任你怎么说,我也不同意。6.量词。用于担任职务的次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7.古又同“妊”。[rén]1.用于地名,如任丘、任县(均在河北)。2.姓。
能:[néng]1.能力;才干:技能。能耐。无能之辈。2.能量的简称。3.有能力的:能人。能手。能者多劳。这几个人就数他能。4.a)“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会”表示学得某种本领。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会”,恢复某种能力用“能”:小弟弟会走路了。他病好了,能下床了。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能写会算。达到某种效率,用“能”,不用“会”: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b)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能”,白话只用“会”:能诗善画。会英文。会象棋。c)跟“不…不”组成双重否定,“不能不”表示必须,“不会不”表示一定:你不能不来啊!。他不会不来的。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他不能(会)不答应吧?d)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用“能(够)”,不用“可(以)”:这雨能下长么?e)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用“可”,不用“能”:我们是不可战胜的。[nài]1.同“耐”。2.姓。
“举贤任能”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古风,但它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闪闪发光。比如某科技公司面临转型困境时,创始人没有让跟随自己十年的老部下接手核心项目,反而破格提拔了刚入职两年的年轻工程师。这个决定起初引发争议,但三个月后团队就推出了突破性产品——原来那位工程师在算法优化领域确有独到见解。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得“举贤任能”?自己人用着不更顺手吗?这里藏着个认知误区。战国时期燕昭王筑黄金台的故事给出了答案。他若是只信任宗室子弟,恐怕永远等不来乐毅这样的大将。关键不在于亲疏远近,而在于能否让合适的人在正确的位置发光。就像组装精密仪器,每个零件都要放在最匹配的位置。
现实中常遇到这样的矛盾:某部门主管总爱提拔听话的下属。这种情况其实暴露了管理者的不自信——真正有格局的领导者,都明白团队里有比自己强的人才是好事。我接触过的一位企业CEO有个特别习惯:每季度强制要求各部门必须推荐至少两名潜在继任者,这个机制倒逼管理者主动发现人才。
数字化时代给“举贤任能”带来了新可能。某互联网大厂最近试点的AI人才评估系统就很有意思,它能通过分析项目贡献值、协作指数等28个维度,自动生成人才画像。不过技术终究是工具,就像古代科举制度虽然规范了选拔流程,最终还是要靠主考官的眼界来判断。现在很多企业正在探索的“双轨制”很有意思:既有数据化考评,又保留高管面试环节,兼顾了客观与主观的平衡。
当我们在讨论人才选拔时,有个问题值得深思:怎样避免“举贤”变成空话?明代张居正的考成法或许能带来启发。他要求所有官员推荐人才时必须附上具体政绩案例,若被举荐者后续表现不佳,举荐人要承担连带责任。这种责任制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毕竟人才评估不是抽盲盒,需要建立可追溯的评估体系。
观察当代职场会发现个有趣现象:越是快速发展的领域,举贤任能的实践越活跃。新能源汽车行业近年涌现的少帅CEO群体就是例证。这些三十出头的管理者往往带着前沿技术背景,他们的上位不是靠论资排辈,而是企业面对产业变革的主动选择。这种用人胆识,本质上是对“贤能”标准与时俱进的重新定义。
或许我们应该把“举贤任能”看作动态过程而非静态结果。就像园艺师修剪盆景,既要识别具有潜力的枝条,也要持续调整造型。某跨国公司的轮岗制度就体现了这种思维:高潜人才每18个月调换部门,通过多岗位历练培养复合型能力。这种培养式选拔,让人才池始终保持着活水般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