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ū bù shì shǒu
成语解释: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
成语出处:《北史·牛弘传》:“[牛弘]性宽厚,笃志于学,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学习等
繁体字形:書不釋手
英文翻译:diligent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释:1.说明;解说:注释。解释。2.消除:释疑。冰释。3.放开;特指释放被拘押者或服刑者:释放。保释。4.放下:手不释卷。如释重负。5.指释迦牟尼。泛指佛教:释教。释典。
手: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册。手枪。3.拿着:人手一册。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机手。能手。选手。5.亲手:手植。手书。6.指本领、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书不释手”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拿着书舍不得放下”,常用来形容人对读书的热爱。比如一位高中生沉迷于《三体》,课间十分钟也要翻几页,同学喊他去打球,他摆摆手说“看完这段就来”——这种场景是不是特别真实?这时候可能会有人问:为什么有人会对书这么着迷?其实答案很简单:好的内容能让人沉浸其中,仿佛推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再比如职场新人小张,每天通勤路上都要用手机读电子书。有次地铁坐过站,竟是因为读《人类简史》入了神。同事笑话他“读书读傻了”,他却觉得这是高效利用碎片时间。这里藏着个有趣的问题:电子时代还需要“书不释手”吗?我的观察是,无论载体如何变化,真正的阅读热情不会消失。就像小张虽然用手机阅读,但那种专注状态和古人油灯下捧竹简的模样并无二致。
还有个特别的例子:社区图书馆里七十岁的王奶奶,每天雷打不动来读报。她说年轻时没条件上学,现在要把失去的补回来。有人疑惑:退休了为什么还这么拼?这让我想到,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保持思维活力的方式。纸质书特有的触感和墨香,对老一辈来说本身就是种精神寄托。
注意到没有?这些例子里的主人公身份各不相同,但都展现着同一种特质:主动选择与文字深度对话。在这个短视频泛滥的时代,能静心读书反而成了稀缺能力。我个人觉得,“书不释手”不仅是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代表着对抗浮躁的勇气,以及在信息洪流中筛选真知灼见的智慧。
最后留个思考题:当你下次刷手机停不下来时,不妨试试换成电子书APP。说不定会发现,让人“不释手”的不仅是社交软件,沉浸式阅读带来的满足感,可能远超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