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ìn
  • xìn
  • shū
  • sh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

成语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成语出处:语出《孟子 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 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鸣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儘信書不如無書

英文翻译:to believe everything in books is worse than to have no books at all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思

尽:[jìn]所有的:尽数。尽人皆知。[jǐn]1.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尽早。尽着平生的力气往外一推。尽可能地减少错误。2.(有时跟“着”连用)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不得超过:尽着三天把事情办好。3.(有时跟“着”连用)让某些人或事物尽先:先尽旧衣服穿。单间房间不多,尽着女同志住。4.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跟“最”相同:尽前头。尽北边。5.尽自:这些日子尽下雨。事情已经过去了,尽责备他也无益。

信:[xìn]1.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2.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3.崇奉:信仰。信徒。4.消息:信息。杳无音信。5.函件:信件。信笺。信鸽。信访。6.随便,放任:信手(随手)。信步(随意走动,散步)。信笔。信意。7.同“芯2”。8.姓。                                       。[shēn]1.古同“”,舒展开。2.古同“”,表白。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5.姓。[mó]见【南无】。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成语评论

小明考试时遇到一道数学题,课本上的解法复杂难懂。他想起老师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试着用自己理解的简便方法解题,结果不仅答案正确,还发现了更巧妙的思路。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能全信书本知识?因为每个知识点的诞生都有特定背景,就像雨伞在晴天显得多余,但遇到下雨就格外珍贵。

隔壁王阿姨最近沉迷养生书,把"每天八杯水"当圣旨执行,结果出现头晕症状。医生告诉她这是过量饮水导致电解质失衡。这引出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正确对待书本知识?其实就像炒菜要掌握火候,知识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量。书本是食材,而我们的判断力才是决定菜肴成败的关键。

公司新来的实习生小张,把管理学教材里的理论生搬硬套到实际项目中,结果团队协作陷入混乱。项目经理提醒他:"理论是航海图,但真正掌舵时需要观察风向和暗礁"。这里藏着另一个思考: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复述,而在于创造性应用。就像用乐高积木搭房子,说明书能教基本拼法,但城堡的造型要靠想象力。

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颠覆性创新都来自打破常规的思考。爱因斯坦如果完全相信牛顿力学,就不会发现相对论;电商平台如果拘泥于传统零售模式,就不会有今天的物流奇迹。这说明独立思考就像3D眼镜,能让平面知识变得立体鲜活。我常跟学生说:读书时要像蜜蜂采蜜,既要在百花中汲取养分,又要能酿出自己的蜂蜜。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智慧愈发闪耀。它不反对学习知识,而是提醒我们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就像智能手机的指纹解锁,既需要预设的识别系统,更依赖每个人独特的生物特征。当书本知识与现实情况产生矛盾时,不妨停下来思考:这是知识的局限,还是应用的偏差?答案往往藏在实践与思考的交界处。

下次翻开书本前,可以试着做个小实验:先看目录预测内容,读完后对比自己的猜想。这个过程能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知识如同江河,既要顺流而下了解全貌,也要敢于逆流而上探寻源头。保持这样的开放心态,书本才能真正成为照亮前路的明灯,而不是束缚脚步的锁链。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造句

  1. 造句 有些理论他竟然判断出了书本上的错误记载,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他也是懂得的。
  2. 造句 尽信书不如无书,关键是自己要有鉴别能力。
  3. 造句 我算明白什么叫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4. 造句 要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而一些书,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5. 造句 尽信书不如无书,音乐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6. 造句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俗话又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把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是谁也拿不走的财富。
  7. 造句 知识的封锁与匮乏,使人失落,书籍的杂乱与无序,同样使人失落。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话说在有书可读的年代。……这可能是一个书籍不断增多,而书籍的影响日渐萎缩的年代。陈丹青 
  8. 造句 殊不知,越是高级的灵兽,智力越高,就算是你孵化的,如果你没有实力,人家为何要认你为主?尽信书不如无书,乾正阳这次可是思虑不周啊。
  9. 造句 而把任督二脉打通的后果和连电差不多,就是不死也成植物人!今天算是长学问了,看来尽信书不如无书,古人诚不起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