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ǎ lì yú rén
成语解释:借别人的力量做事。
成语出处: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耻假力于人,誓手剑以屠黑卵。”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补充式;作谓语;借别人的力量做事
繁体字形:叚力于人
英文翻译:else do the work
假:[jiǎ]1.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跟“真”相对):假话。假发。假山。假证件。假仁假义。2.假定:假设。假说。3.假如:假若。假使。4.借用:久假不归。假公济私。不假思索。5.姓。[jià]按照规定或经过批准暂时不工作或不学习的时间:请假。暑假。病假。婚假。春节有三天假。
力:1.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量;能力:人力。物力。目力。脑力。药力。理解力。说服力。战斗力。3.特指体力:大力士。四肢无力。用力推车。4.尽力;努力:力争上游。维护甚力。5.姓。
于:1.a)在:她生于1949年。来信已于日前收到。黄河发源于青海。b)向:问道于盲。告慰于知己。求救于人。c)给:嫁祸于人。献身于科学事业。d)对;对于:忠于祖国。有益于人民。形势于我们有利。e)自;从:青出于蓝。出于自愿。f)表示比较:大于。少于。高于。低于。g)表示被动:见笑于大方之家。2.后缀。a)动词后缀:合于。属于。在于。至于。b)形容词后缀:勇于负责。善于调度。易于了解。难于实行。“於”3.姓。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假力于人”这个成语,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甚至有人会疑惑: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这里的“假”是“借助”的意思,整个成语可以理解为“借助别人的力量完成自己的目标”。比如,小明想完成一份市场调研报告,但他不擅长数据分析,于是主动请教同事小王,最后两人合作完成了任务——这就是一种正向的“假力于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假力于人”呢?举个例子,古代有个富商想扩建宅院,但他不懂建筑,于是聘请专业工匠设计施工。这种场景下,“假力于人”既发挥了专业人才的价值,又避免了外行指挥内行的风险。这说明,合理借助他人能力其实是一种智慧。
不过要注意,这个成语有时会带点负面色彩。比如电视剧里常出现的“甩锅”情节:领导把错误决策的责任推给下属,还美其名曰“团队协作”。这种情况下,“假力于人”就成了逃避责任的借口。可见,同样的行为,动机不同,性质就天差地别。
我个人观察发现,现代社会尤其需要辩证看待这个现象。互联网公司开发新产品时,产品经理协调设计师、程序员共同推进项目,这种“假力于人”创造了1+1>2的效果;但若有人长期依赖他人代劳,连基础工作都不愿学习,这就变成了能力缺陷。所以关键不在于是否借助外力,而在于是否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
再举个历史典故:三国时期,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家喻户晓。他利用大雾天气,从曹操军队“借”来十万支箭。这看似是“假力于人”的经典案例,实则是建立在对天时、人性精准判断基础上的策略。这说明,真正高明的借力,需要自身具备足够的洞察力和掌控力。
回到日常生活,当我们遇到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时,与其硬着头皮蛮干,不如像拼积木那样整合资源。比如大学生组队参加创业比赛,团队成员各展所长,这种协作本身就是“假力于人”的积极实践。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获得成长,而不是单纯利用他人。
说到底,任何工具都是中性的。就像菜刀能切菜也能伤人,“假力于人”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者的初衷和方法。保持开放心态寻求合作,同时守住责任底线,或许才是应对复杂挑战的更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