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ǎ chī bù diān
成语解释:痴:傻,呆。癲:疯癫,癫狂。假装呆傻,实际并不疯癫。形容外表看似愚钝,而心里却十分清醒。
成语出处:《三十六计》第二十七计:“当其机未发时,静屯似痴;若假癲,则不但露机,且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癲者败。”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繁体字形:叚癡不癲
英文翻译:feign madness without being insane
假:[jiǎ]1.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跟“真”相对):假话。假发。假山。假证件。假仁假义。2.假定:假设。假说。3.假如:假若。假使。4.借用:久假不归。假公济私。不假思索。5.姓。[jià]按照规定或经过批准暂时不工作或不学习的时间:请假。暑假。病假。婚假。春节有三天假。
痴:1.傻;愚笨:痴呆。痴人说梦。人家笑我太痴。2.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痴情。3.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而不能自拔的人:书痴(书呆子)。4.由于某种事物影响变傻了的;精神失常:痴子。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癫:精神错乱:疯癫。
“假痴不癫”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矛盾,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公司会议上,同事老张明明知道某个方案的漏洞,却故意装傻说:“哎呀,我有点没听懂,能不能再解释一下?”这时候他其实是在用“假痴不癫”的策略,既避免了直接冲突,又引导大家重新审视问题。
有人可能会问:“装傻和真傻怎么区分?”关键在于目的性。比如电视剧里,主角被反派试探时突然挠头憨笑:“我这脑子转得慢,您多担待。”这种故意示弱其实是自我保护,和真正的糊涂截然不同。
这个成语在现代职场特别有意思。记得刚工作时,隔壁部门抢功劳,组长反而在汇报时说:“小王的点子真不错,我都没想过还能这样操作。”后来才知道,组长早就在私下布局,这种“表面退让,实则掌控”的做法,让我对“假痴不癫”有了更深体会。
有人质疑:“这不是教人虚伪吗?”我倒觉得要看使用场景。就像下棋时故意卖个破绽,生活中遇到非要争高下的场合,适当装傻反而能化解僵局。但要注意分寸,变成真糊涂或者耍心机就本末倒置了。
历史上最经典的例子当属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试探时,刘备借着雷声假装惊慌掉落筷子,用“假痴不癫”逃过杀身之祸。这种大智若愚的生存智慧,放在今天依然能引发思考——有时候,示弱恰恰是最强的防御。
下次遇到棘手情况,不妨想想这个成语。它不是教人逃避,而是提醒我们:真正的聪明人懂得在恰当的时候隐藏锋芒。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解决问题的最高境界,往往是让别人觉得问题自然而然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