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chī bù lóng,bù chéng gū gōng
成语解释:姑公:婆婆,公公。指作为一家之主,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
成语出处:《南史·庾仲文传》:“言‘仲文贵要异他尚书’,又云‘不痴不聋,不成姑公’。敢作此言,亦为异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繁体字形:不癡不聾,不成姑公
英文翻译:He who is not blind or deaf will not become a father-in-law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痴:1.傻;愚笨:痴呆。痴人说梦。人家笑我太痴。2.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痴情。3.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而不能自拔的人:书痴(书呆子)。4.由于某种事物影响变傻了的;精神失常:痴子。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聋:耳朵听不见声音,通常把听觉迟钝也叫聋:聋哑。耳聋眼花。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成:1.完成;成功(跟“败”相对):大功告成。事情成了。2.成全:成人之美。玉成其事。3.成为;变为:百炼成钢。雪化成水。4.成果;成就:坐享其成。一事无成。5.生物生长到定形、成熟的阶段:成虫。成人。6.已定的;定形的;现成的:成规。成见。成例。成药。7.表示达到一个单位(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成批生产。成千成万。成年累月。水果成箱买便宜。8.表示答应、许可:成!就这么办吧。9.表示有能力:他可真成!什么都难不住他。10.姓。11.十分之一叫一成:九成金。村里今年收的庄稼比去年增加两成。
姑:1.姑母;称父亲的姐妹。2.丈夫的姐妹:姑嫂。3.古称丈夫的母亲:翁姑(公婆)。4.出家女子或从事迷信职业的妇女。例:尼姑。三姑六婆。5.副词。暂且:姑置勿论(暂时放在一边不谈)。
公:1.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公款。公物。公事公办。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分母。公议。公约。3.属于国际间的:公海。公制。公历。4.使公开:公布。公之于世。5.公平;公正:公买公卖。大公无私。秉公办理。6.公事;公务:办公。公余。因公出差。7.姓。8.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公爵。公侯。王公大臣。9.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诸公。张公。10.丈夫的父亲;公公:公婆。11.属性词。(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公羊。这只小鸡是公的。
哎哟喂,您听说过“不痴不聋,不成姑公”这成语吗?乍一听可能有点摸不着头脑,说白了就是当长辈的得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方说啊,儿媳妇和婆婆因为育儿观念拌嘴,公公要是立马跳出来站队,那可真是火上浇油了。这时候啊,装装糊涂、打打哈哈,反而能让矛盾慢慢降温。
有人可能会问:“这不是和稀泥吗?为啥非要装傻充愣?”您别说,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其实啊,家庭关系里很多事儿压根没有标准答案。公婆要是事事较真,反而容易让小矛盾变成大疙瘩。您琢磨琢磨,一家人过日子,比起争个对错,是不是互相留点台阶更重要?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小两口周末睡懒觉没做早饭,婆婆要是劈头盖脸数落,那场面得多尴尬?但要是笑呵呵说句“年轻人就是觉多”,转头自己煮碗面,这事儿不就翻篇了嘛!您看,这种“选择性失明”可不是懦弱,反而是种生活智慧。
不过咱也得把话说回来,这招可不能滥用啊!要是遇上原则性问题,比如健康安全或者道德底线,那必须得把话摊开说。我自个儿就觉得,这成语的精髓在于“抓大放小”——大事清醒小事糊涂,这才是长久相处的门道。
您发现没?这道理放职场里也说得通。领导对下属偶尔的小失误装装傻,同事之间对无关痛痒的毛病多包容,团队氛围能不好吗?说到底啊,人与人相处就像跳交谊舞,你进我退才能踩准节奏。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下次遇到家里鸡毛蒜皮的事儿,不妨试试“不痴不聋”这招。记住啊,装傻不是真傻,而是给彼此留点喘息的空间。生活嘛,难得糊涂才能活得通透,您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