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ù guó wèn sú
成语解释: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分句;指尊重别国的风俗
繁体字形:入國問俗
英文翻译:learn about customs and habits of the country one goes to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国:1.国家:国内。祖国。外国。保家卫国。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国徽。国旗。国花。3.在一国内最好的:国手。国色。4.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国产。国术。国画。国药。5.姓。
问:1.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询问。问事处。不懂就问。答非所问。2.为表示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好。问候。3.审讯;追究:审问。问案。首恶必办,胁从不问。4.管;干预:过问。不闻不问。5.向(某方面或某人要东西):我问他借两本书。6.姓。
俗:1.风俗:习俗。移风易俗。2.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俗成。通俗。3.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俗。俗气。4.没出家的人;世俗:僧俗。还俗。
“入国问俗”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背后的道理其实特别实用。比如小张刚入职一家新公司,第一天就主动问同事:“咱们团队开会时习惯用PPT汇报还是口头讨论?”这就是典型的“入国问俗”——到了新环境先摸清规矩,避免因为不懂“潜规则”闹笑话。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费劲了解别人的习惯?直接按自己的方式做事不行吗?举个例子,某国际品牌曾在海外市场推出红色包装的保健品,却不知道当地红色代表危险警示,结果产品根本卖不动。你看,忽略“问俗”可能付出的代价,可比开口问几句话要大得多。
我常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越是经验丰富的人,越会在接触新事物时保持“新手心态”。就像去年参加行业论坛时,有位资深专家开场就说:“在座各位都是行家,我先抛砖引玉说三点,但更想听听本地同行的实际经验。”这种主动放低姿态的交流方式,反而让他快速获得了在场人士的信任。
现代社会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入国问俗”的内涵也在扩展。它不仅指地理意义上的“国度”,更包括不同行业、社群甚至网络空间的独特文化。试想加入某个游戏战队时,如果连基本术语和战术手势都不懂,怎么跟队友打配合?这时候提前做点功课,可能比苦练操作技术更重要。
有次在古镇旅游,看见导游反复提醒游客:“这里的祠堂门槛要跨过去,不能踩。”这让我想到,所谓的“俗”往往承载着文化密码。当我们愿意主动了解这些细节时,本质上是在表达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尊重。这种态度本身,就是跨越隔阂的最佳桥梁。
说到底,“入国问俗”不是要我们改变自己,而是搭建理解的阶梯。就像学外语时先掌握基本问候语,既能避免误会,又能为深入交流打开通道。下次遇到新环境时,不妨先停下来问问、看看,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