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ù bāng wèn sú
成语解释:见“入国问俗”。
成语出处:叶圣陶《席间》:“‘入邦问俗,古之道也。’主人唱着古人的调子。”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尊重别国的风俗
繁体字形:入邦問俗
英文翻译:on entering a country , inquire about its customs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邦:1.国:邦交。友邦。邻邦。2.姓。
问:1.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询问。问事处。不懂就问。答非所问。2.为表示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好。问候。3.审讯;追究:审问。问案。首恶必办,胁从不问。4.管;干预:过问。不闻不问。5.向(某方面或某人要东西):我问他借两本书。6.姓。
俗:1.风俗:习俗。移风易俗。2.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俗成。通俗。3.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俗。俗气。4.没出家的人;世俗:僧俗。还俗。
“入邦问俗”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先别急着按自己的习惯行事,而是主动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比如,去西藏旅游时,游客绕着经幡顺时针走是尊重传统,如果逆着走,可能会被当地人提醒——这就是“入邦问俗”的实际应用。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这么开放,还需要在意这些“老规矩”吗?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某跨国快餐品牌刚进入印度市场时,直接照搬了牛肉汉堡菜单,结果引发争议,后来改成羊肉和素食产品才打开局面。这说明,忽略当地文化习惯不仅可能闹笑话,甚至会影响成败。
再来看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假设公司新来了一位外籍同事,午休时大家用筷子吃面条,他却在桌上摆刀叉。这时候如果直接说“你这样不对”,难免让人尴尬;但若提前告诉他“这里用筷子更方便”,既保留了体面,又传递了文化信息。这种微妙的平衡,正是“入邦问俗”的智慧所在。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精妙的地方在于“问”字背后的态度。去年我在京都民宿遇到件趣事:有位欧美游客误把庭院里的洗手石当座椅,房东老太太没直接制止,而是端来抹茶演示正确用法。这种用行动代替说教的方式,既保护了文化传承,又让外来者自然融入,比生硬的规则更有温度。
说到底,“入邦问俗”不是要我们放弃个性,而是学会用更柔软的方式与世界相处。就像移植一棵树,先了解新土壤的特性,才能让根系扎得更深。当我们在陌生环境放下预设,带着好奇去观察和提问时,往往会发现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