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ù shì dì zǐ
成语解释:入室:到家;弟子:学生,徒弟。指学问技能得师传达到高深境地的学生或门徒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入室弟子
英文翻译:one who learns an art directly from a master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室:1.屋子:教室。室内。2.机关、工厂、学校等内部的办事部门:调研室。会计室。3.家;家族:十室九空。宗室。4.家属或妻子:家室。继室。5.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弟:[dì]1.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弟弟。兄弟。2.亲戚或亲族间辈分相同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表弟。堂弟。3.称同辈比自己年纪小的男性:老弟。师弟。4.学生对老师自称或别人指称:弟子。徒弟。5.古同“第”,次序。6.古同“第”,但。[tì]古同“悌”,孝悌。[tuí]〔弟靡〕颓唐;柔顺。
子: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3.动物的卵:鱼子。蚕子。4.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6.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7.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13.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14.姓。
“入室弟子”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得到师傅真传的学生。比如,一位老木匠收徒时曾说:“这些年带过不少学徒,但真正能称得上入室弟子的,只有小王一人——他不仅学会了榫卯技巧,连我独创的雕花工艺都摸透了。”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入室弟子”和普通学生有何不同?其实,这不仅体现在技术掌握程度上,更在于师傅是否愿意将压箱底的绝活倾囊相授。
在传统戏曲行业有个真实案例。某京剧名角晚年选继承人时,坚持要求候选人吃住在自己家里三年。有人问:“现在网络教学这么发达,何必非要同住?”老艺术家解释:“戏台上的眼波流转、水袖轻抖,这些细节隔着屏幕根本教不会。”这恰好说明,“入室”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靠近,更是知识传递的深度渗透。
有个值得思考的现象:现代教育体系里,研究生常称导师为“老板”,而古代师徒则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种关系变化是否影响了技艺传承的质量?我个人认为,虽然现代师生关系更平等,但传统师徒制中那种耳濡目染的学习方式,在需要手把手教学的领域仍然不可替代。就像中医针灸,即便把所有穴位背得滚瓜烂熟,没有师傅现场调整下针角度,终究难成大家。
不过要注意,“入室弟子”模式并非万能钥匙。曾有位非遗传承人抱怨:“守着老规矩收了三个徒弟,结果两个转行做直播带货去了。”这带出新问题:在快速变迁的时代,如何让精深技艺既保持纯度又具备生命力?或许答案在于找到平衡——既要有核心技艺的严格传承,也要鼓励创新应用场景,就像年轻陶艺家把传统柴烧工艺融入现代家居设计那样。
观察职场中的“师徒制”会发现有趣变化。某科技公司推行“代码导师计划”,要求资深工程师每周与新人结对工作十小时。这种工业化时代的“入室弟子”模式,既保留了经验传递的本质,又通过文档记录、代码评审等现代手段弥补了传统口耳相传的局限。可见,关键不在于形式是否古老,而在于知识传递是否真正有效。
最后想说的是,真正的“入室”或许不在于是否跨过某道门槛,而在于学习者是否准备好了“空杯心态”。就像茶道大师千利休说的那样:“唯有倒尽杯中旧茶,才能装入新水。”在这个知识获取便捷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这种专注而深度的学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