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ù mù sān fēn
成语解释: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
成语出处:唐 张怀瓘《书断 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入木三分
英文翻译:penetrating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木:1.树木:伐木。果木。独木不成林。2.木头:枣木。榆木。檀香木。3.棺材:棺木。行将就木。4.质朴:木讷。5.反应迟钝:木然。木头木脑。他反应有点木。6.麻木:两脚冻木了。舌头木了,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7.姓。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分:[fēn]1.区划开:分开。划分。分野(划分的范围)。分界。分明。条分缕析。分解。2.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分发。分忧。分心劳神。3.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分会。分行(háng)。4.散,离:分裂。分离。分别。分崩离析。分门别类。5.辨别:区分。分析。6.区划而成的部分:二分之一。7.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分。春分。秋分。[fèn]1.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分所当然。身分。分内。恰如其分。安分守己。2.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分。天分(天资)。情分(情谊)。3.料想:“自分已死久矣”。4.同“份”,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知识分子。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形容书法笔力遒劲,后来引申为对问题分析得深刻透彻。举个例子:“老张在会议上对项目风险的剖析入木三分,连最挑剔的股东都频频点头。”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深刻分析”要用“入木”这种动作来形容?其实这和成语的起源有关——传说王羲之写字时墨迹能渗入木板三分深,后来人们就用它比喻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
再来看另一个场景:“纪录片导演用镜头捕捉留守儿童的眼神,把他们的孤独感展现得入木三分。”这里是否必须涉及“批评”或“负面内容”?并非如此。只要表达出精准捕捉核心特质的能力,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日常观察,都能用这个成语。就像剥洋葱时找到最里层的嫩芯,入木三分的关键在于突破表象、直达内核。
有个有趣的现象:现在人们更常用“一针见血”替代“入木三分”,两者有什么区别?个人认为,“一针见血”侧重结论的尖锐直接,而“入木三分”更强调过程的深度渗透。比如朋友说“你刚才对我拖延症的分析真是入木三分”,这里不仅指结论正确,更暗示对方通过层层追问触达了问题根源。
试着把这个成语用在生活中:当同事用五分钟讲清别人半小时都说不明白的方案时,你可以夸他“这个总结入木三分啊”;读到某篇把复杂经济现象解释得清晰易懂的文章,也能用这个词点赞。它不仅是赞美之词,更是对思维深度的认可——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能保持穿透性思考的能力尤为珍贵。
最后分享个观察:很多人误以为“深刻”必须伴随严肃,其实不然。就像漫画《父与子》里那些没有台词的画面,往往比大段文字更能入木三分地传达情感。真正的高手,是把复杂事物解构成普通人也能理解的模样——这或许才是“入木三分”在现代社会最生动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