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ān rén zhī cái
成语解释:兼人:胜过人;材:通“才”,才能。超出一般人的才能。形容人能力强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8回:“一天到晚,忙了东又忙西,就是有兼人之材,恐怕亦办不了。”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称赞人
繁体字形:兼人之材
英文翻译:A talent for both men and women
兼:1.把两份并在一起;加倍:兼旬(二十天)。兼程。2.所具有的或所涉及的不只一方面:兼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材:1.木料:木材。树木已经成材。2.原材料;资料:钢材。教材。3.人的资质能力:因材施教。4.从资质能力的高低来衡量的某种人:人材。蠢材。5.棺材:一口材。
“兼人之材”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描述的是一个人同时具备多种才能的特质。比如有人既能写代码设计软件,又能登台演奏小提琴,还能用通俗语言向老人解释区块链技术——这种跨领域的能力就是典型的“兼人之材”。
为什么我们需要关注这种能力?在手机点外卖都能触发人工智能推荐的今天,单一技能已像老式收音机那样逐渐被淘汰。上周遇到个建筑设计师,他给我看设计图时顺手用Python做了个3D动态演示,客户当场签下合同。这种复合型人才就像瑞士军刀,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有个真实案例:某直播公司招聘主播,最终录取的既不是最漂亮的那个,也不是最会讲段子的,而是个能边教观众插花边科普植物学知识,还能用Excel统计粉丝互动数据的姑娘。老板说:“她一个人能完成策划、执行、复盘三个环节的工作。”
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吗?观察发现,很多“多面手”都是后天刻意训练的结果。有个朋友坚持每天早起两小时,三年时间轮着学摄影、心理学和基础编程。他说:“就像玩拼图,每学会个新技能,看世界的角度就多块拼板。”
最近在科技园区看到个有趣现象:程序员休息区放着画架,产品经理桌上摆着乐高。有企业开始设置“跨领域学习日”,鼓励员工拓展技能边界。这或许预示着未来的职场规则:专精某个领域的同时,保持打开其他领域的窗户。
个人认为,这种能力的核心在于思维弹性。就像会多国语言的人更容易理解文化差异,掌握不同技能的人往往能发现别人看不见的关联。上周看到个大学生用生物学中的共生原理优化社区团购模式,这种跨界思维产生的火花特别有意思。
当我们在讨论“斜杠青年”或“复合型人才”时,本质上都在说同一件事:世界正在奖励那些能灵活切换思维模式的人。就像智能手机的APP可以随时下载更新,人类的技能库也该保持这样的可扩展性——毕竟,谁知道明年会需要什么新技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