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èi jǔ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
成语解释: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成语出处:战国·鲁·尸佼《尸子》上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无择也,无恶也,唯善之所在。”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英文翻译:If you lift inside, you will not avoid your relatives; if you lift outside, you will not avoid resentment
内:[nèi]1.里面,与“外”相对:内部。内外。内定。内地。内阁。内行(háng)。内涵。2.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内人。内亲。内弟。3.亲近:内君子而外小人。[nà]古同“纳”,收入;接受。
举:1.往上托;往上伸:举重。举手。高举着红旗。2.举动:义举。壮举。一举一动。一举两得。3.兴起;起:举义。举兵。举火。4.生(孩子):举一男。5.推选;选举:推举。举代表。公举他做学习组长。6.举人的简称:中举。武举。7.提出:列举。举一反三。举个例子。8.全:举座(所有在座的人)。举国。举世。9.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避:1.躲开;回避:退避。避而不谈。避一会儿雨。2.防止:避孕。避雷针。
亲:[qīn]1.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亲属。亲人。亲缘。双亲(父母)。亲眷。2.婚姻:亲事。3.因婚姻联成的关系:亲戚。亲故。亲邻。亲朋。4.称呼同一地方的人:乡亲。5.本身,自己的:亲睹。亲聆。亲笔。6.感情好,关系密切:亲密。相亲。亲睦。亲疏。7.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亲吻。[qìng]〔亲家〕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家”读轻声)。
外:1.外边;外边的。与“内”“里”相对:门外。外表。2.关系疏远的;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外人。外乡。3.指外国:对外贸易。外侨。4.非原有的;非正式的:外加。外号。5.称母亲、姐妹、女儿的亲属:外祖母。外甥。外孙。
举:1.往上托;往上伸:举重。举手。高举着红旗。2.举动:义举。壮举。一举一动。一举两得。3.兴起;起:举义。举兵。举火。4.生(孩子):举一男。5.推选;选举:推举。举代表。公举他做学习组长。6.举人的简称:中举。武举。7.提出:列举。举一反三。举个例子。8.全:举座(所有在座的人)。举国。举世。9.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避:1.躲开;回避:退避。避而不谈。避一会儿雨。2.防止:避孕。避雷针。
怨:1.怨恨:抱怨。结怨。2.责怪:任劳任怨。事情没办好只能怨我自己。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到底在说什么?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家创业公司的老板,团队急需一个技术主管。这时,你亲弟弟恰好是行业内的顶尖人才,而公司里还有个曾和你激烈争吵的同事,却是唯一能统筹项目的人选。你会怎么选?这个成语的核心答案就是:选人只看能力,不因亲疏爱憎影响判断。
有人可能会问:“推荐自己人,不怕被说偏心吗?”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奚的故事就是最佳注解。他退休时推荐仇人解狐接替自己,又推举儿子祁午担任军职。国君问他原因,他只反问:“您问的是谁适合职位,又不是问谁和我关系好?”这种抛开个人情感、专注目标的态度,恰恰是组织健康发展的关键。
放到现代职场,这个原则更显珍贵。我亲眼见过某企业高管坚持提拔竞争对手派系的员工,只因对方在数据分析上有独特优势。结果当年团队业绩增长37%,反对声自然消散。这让我想到:真正的公平从不是表面的一视同仁,而是敢于突破舒适圈的理性抉择。
更深层的思考是:为什么人们往往难以实践这个原则?心理学研究显示,人对“亲者”容易产生能力滤镜,对“怨者”则会无意识贬低其价值。就像我们总觉得自己孩子画的涂鸦更有创意,而对批评过自己的人提出的方案吹毛求疵。打破这种思维惯性,需要刻意训练“价值优先”的决策模式。
最后说点实在的:下次面临选择时,不妨画个“能力-关系”四象限图。把候选人的专业水平、过往成绩列在横轴,亲疏关系放在纵轴。你会发现,那些落在“低关系-高能力”区域的选项,往往才是推动事情向前的关键力量。毕竟,用对人永远比讨好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