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èi wú yuàn nǚ,wài wú kuàng fū
成语解释:怨女:到了出嫁年龄而未嫁的女子;旷夫:成年而未娶妻的男子。指人们都能找到配偶,成家立业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下》:“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社会局面
繁体字形: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英文翻译:No complaints inside, no absenteeism outside
内:[nèi]1.里面,与“外”相对:内部。内外。内定。内地。内阁。内行(háng)。内涵。2.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内人。内亲。内弟。3.亲近:内君子而外小人。[nà]古同“纳”,收入;接受。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怨:1.怨恨:抱怨。结怨。2.责怪:任劳任怨。事情没办好只能怨我自己。
女:[nǚ]1.女性,女子,女人,妇女:女士。女工。男女平等。2.女儿:一儿一女。3.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rǔ]文言代词,你:女等。女将何往?
外:1.外边;外边的。与“内”“里”相对:门外。外表。2.关系疏远的;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外人。外乡。3.指外国:对外贸易。外侨。4.非原有的;非正式的:外加。外号。5.称母亲、姐妹、女儿的亲属:外祖母。外甥。外孙。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旷:1.空而宽阔:旷野。地旷人稀。2.心境开阔:旷达。心旷神怡。3.耽误;荒废:旷课。旷工。旷日废时。4.相互配合的两个零件(如轴和孔、键和键槽等)的间隙大于所要求的范围;衣着过于肥大,不合体:车轴旷了。螺丝旷了。这双鞋我穿着太旷了。5.姓。
夫:[fū]1.丈夫(zhàng·fu):夫妻。夫妇。姐夫。姑夫。2.成年男子:匹夫。一夫守关,万夫莫开。3.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渔夫。农夫。轿夫。4.旧时服劳役的人,特指被统治阶级强迫去做苦工的人:夫役。拉夫。5.姓。[fú]1.指示代词。那;这:独不见夫螳螂乎?2.人称代词。他:使夫往而学焉。3.a)用在一句话的开始:夫战,勇气也。b)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人定胜天,信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内无怨女,外无旷夫”这句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的含义其实很贴近生活。简单来说,它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女性在家庭中没有积怨,男性在外劳作没有单身的困扰。这背后反映的是古代对婚姻和谐、社会稳定的期待。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村庄里,年轻男女都能找到合适的伴侣,家庭和睦,大家各司其职。这时候,村里老人可能会感慨:“咱们这儿真是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啊!”这里的“怨女”和“旷夫”指的并不是字面上的“抱怨”或“旷工”,而是强调社会成员各得其所的平衡状态。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放到今天还有意义吗?其实,它更像一种隐喻。比如,现代职场中如果团队分工合理,成员能力匹配,也能用“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来形容——大家既不觉得委屈,也没人闲着没事干,整体效率自然高。
再比如社区治理。一个小区里,如果物业能及时解决居民诉求(“内无怨女”),同时居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外无旷夫”),这样的社区往往会更有凝聚力。这种平衡思维,放在任何需要协作的场景中都很适用。
个人觉得,这句成语最值得借鉴的是它对“动态平衡”的追求。现代社会强调个人选择自由,但自由与责任如何兼顾?或许答案就在于建立让每个人既能实现自我,又能贡献价值的机制。就像古人说的,不是强行配对,而是创造条件让合适的人出现在合适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理想状态并非一劳永逸。就像打理花园,需要定期修剪、施肥。无论是家庭关系还是团队合作,都需要持续沟通和调整。毕竟,“无怨”和“无旷”不是终点,而是需要不断维护的过程。
最后想说,虽然时代变迁让“婚配”不再是衡量社会健康的唯一标准,但追求群体中的个体价值实现,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课题。下次看到某个运转顺畅的集体时,或许可以会心一笑:这不就是现代版的“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