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uǐ huǒ bù bì
成语解释:谓不避艰险。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若有驱使,奋勇直前,水火不避。”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人勇敢
繁体字形:水火不避
英文翻译:Water and fire do not avoid
水: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水。淮水。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水旱码头。水上人家。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7.姓。
火:1.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烛。火源。火焰。烟火。火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2.紧急:火速。十万火急。3.指枪炮弹药等:火药。火炮。4.发怒,怒气:火暴。火性。5.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火。毒火攻心。6.形容红色的:火红。火腿。7.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8.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避:1.躲开;回避:退避。避而不谈。避一会儿雨。2.防止:避孕。避雷针。
“水火不避”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勇敢无畏,敢于直面危险。比如:“救援队队长接到任务时,只说了一句‘水火不避也要把人救出来’,转身就冲进了浓烟滚滚的大楼。”这里通过具体场景,生动展现了成语中“不顾自身安危”的核心含义。
为什么用“水火”比喻危险?其实,水和火既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最具破坏力的自然力量。这种矛盾性让它们成为“极端挑战”的绝佳象征。就像现代职场中,有人会说:“这次项目难度堪称水火不避,但我偏要试试看。”通过替换场景,成语的适用性就被拓宽了。
有个真实案例让我印象深刻:去年洪灾时,有位村民划着木盆往返二十多趟转移被困老人。记者采访时他说:“看着那么大的水,说完全不怕是假的。但这时候水火不避才是做人的本分。”这段话把成语从“英雄叙事”拉回到普通人的选择,反而更有感染力。
现代人还需要这种精神吗?我个人认为,虽然不必刻意追求危险,但面对重大抉择时的勇气始终珍贵。比如创业者押上全部积蓄研发新产品,或是医护人员主动请缨支援疫区,本质上都是“水火不避”的现代演绎。这种精神内核,其实就藏在每个突破舒适区的决定里。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这个成语时要避免夸张化。像“为了追星连演唱会门票黄牛价都敢付,真是水火不避”这样的误用,反而会削弱成语的力量。真正的“水火不避”,应当与责任、信念等正向价值紧密关联。
观察发现,年轻一代正在用新方式诠释这个成语。有个大学生团队耗时三年复原传统榫卯工艺,他们在纪录片里说:“老手艺就像快熄灭的火苗,我们这些接棒的人,就该有点水火不避的劲头。”这种将传统文化保护与冒险精神结合的视角,赋予了成语更丰富的时代意义。
说到底,“水火不避”不仅是面对危险的胆量,更是衡量内心信念的标尺。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不妨自问:这件事值得我拿出几分“水火不避”的勇气?答案本身,往往就是成长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