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ǔ bù shèng jǔ
成语解释:举:列举;不胜:不尽。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很多。
成语出处:鲁迅《伪自由书 后记》引谷春帆《谈“文人先行”》:“公开告密,卖友求荣,卖身投靠的勾当,举不胜举。”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很多
繁体字形:舉不勝舉
英文翻译:too numerous to mention
举:1.往上托;往上伸:举重。举手。高举着红旗。2.举动:义举。壮举。一举一动。一举两得。3.兴起;起:举义。举兵。举火。4.生(孩子):举一男。5.推选;选举:推举。举代表。公举他做学习组长。6.举人的简称:中举。武举。7.提出:列举。举一反三。举个例子。8.全:举座(所有在座的人)。举国。举世。9.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胜:[shèng]1.胜利(跟“负、败”相对):打胜仗。取胜。2.打败(别人):以少胜多。战胜敌人。3.比另一个优越(后面常带“于、过”等):事实胜于雄辩。实际行动胜过空洞的言辞。4.优美的(景物、境界等):胜景。胜境。引人入胜。5.姓。6.(旧读shēng)能够承担或承受:胜任。不胜。7.古代戴在头上的一种首饰:方胜。[shēng]肽的旧称。
举:1.往上托;往上伸:举重。举手。高举着红旗。2.举动:义举。壮举。一举一动。一举两得。3.兴起;起:举义。举兵。举火。4.生(孩子):举一男。5.推选;选举:推举。举代表。公举他做学习组长。6.举人的简称:中举。武举。7.提出:列举。举一反三。举个例子。8.全:举座(所有在座的人)。举国。举世。9.姓。
“举不胜举”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例子多到数不过来”。比如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举不胜举”,就像打开一本厚厚的故事书,随便翻一页都能找到敬老爱幼、诚实守信的具体事例。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用起来会不会太夸张?”其实关键在于场景。比如描述科技发展的速度时,“新兴的互联网应用举不胜举”既形象又客观——从移动支付到人工智能,每天都有新产品冒出来,确实很难全部记住。
记得去年帮邻居整理老照片,发现二十年前的街头景象和现在差别巨大。当时街边店铺种类单一,而现在从奶茶店到共享办公空间,商业形态简直举不胜举。这种变化背后,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藏着普通人的生活智慧。
有人可能会疑惑:“这个成语和‘数不胜数’有什么区别?”我在教学生时发现,前者更强调“举例说明”,后者侧重“数量统计”。比如讨论环境保护措施,“各地推出的环保新政举不胜举”暗示可以具体展开说明,而“森林面积减少的数据数不胜数”则更适合用图表展示。
最近在整理旅行笔记时深有感触。走过十个城市,发现每个地方留住游客的方法都举不胜举:西安用沉浸式历史剧,成都靠熊猫主题咖啡馆,杭州借数字文旅体验……这种多样性恰恰体现了中国城市的创造力。
说到底,用好这个成语的关键在于“收放自如”。比如写工作报告时,与其平铺直叙“我们做了很多尝试”,不如说“团队在优化流程方面的探索举不胜举”,然后挑三个典型案例详细说明。这样既避免啰嗦,又能展现工作成果的丰富性。
观察现在的网络用语,会发现类似表达其实无处不在。年轻人口中的“神仙操作”“绝绝子”,本质上也是在用夸张方式表达“例子太多说不完”。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成语的运用也该随着时代泛起新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