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ǐ ér wú yuàn
成语解释:怨:怨恨。死了也不怨恨。《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我说出你那破绽,教你死而无怨。”
成语出处: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不是我闲淘气,便死呵死而无怨,待悔呵悔之何及!”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死而无悔
繁体字形:死而無怨
英文翻译:die without regret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怨:1.怨恨:抱怨。结怨。2.责怪:任劳任怨。事情没办好只能怨我自己。
“死而无怨”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即使死了也没有怨恨”,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实现目标或坚守信念,即使面对死亡也心甘情愿。比如《三国演义》中,关羽单刀赴会时曾说:“若兄长有难,关某死而无怨。”这句话展现了他对兄弟情义的重视,甚至超越了生死。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人能做到“死而无怨”?关键在于价值观的优先级。比如一位消防员冲进火场救人,明知危险却义无反顾,因为在他心中,“拯救生命”比“保全自己”更重要。这种选择不是盲目冲动,而是基于长期形成的责任感。
现代生活中也能看到类似例子。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不少医护人员写下请战书时提到“若有不幸,捐献遗体做研究”,这种态度正是“死而无怨”的当代诠释。他们并非不珍惜生命,而是将对职业使命的忠诚摆在了个人安危之上。
值得注意的是,“死而无怨”不等同于轻率冒险。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前吟诵“风萧萧兮易水寒”,看似悲壮,实则经过周密策划。真正的“无怨”应当建立在理性判断基础上,就像企业家押上全部身家创业时,往往经过详尽的市场调研,而非一时热血。
这个成语给当代人的启示在于:当我们在职场或生活中遇到重大抉择时,不妨问自己“这件事值得我全力以赴吗”。就像登山者在冲击珠峰前要做足准备,但真正启程时就必须心无旁骛。这种清醒的执着,或许就是“死而无怨”的精神内核在现代社会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