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ào dà bù wěi
成语解释:见“冒天下之大不韪”。
成语出处:《清史稿·礼志二》:“严谕集议,尚未裁决遵行,则后人孰肯冒大不韪?”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做最大错误的事情
繁体字形:冐大不韙
英文翻译:risk universal condemnation
冒:[mào]1.透出;往上升:冒汗。冒烟。冒火苗子。2.顶着;不顾(危险、恶劣环境等):冒雨。冒险。3.鲁莽;轻率:冒失。冒昧。4.假充:冒名。冒牌。[mò]〔冒顿〕(?—前174)秦汉时匈奴族首领。公元前209年杀父自立为单于。先后打败了东胡、月支、丁零、楼烦、白羊,并进占秦的河套地区,把势力发展到长城以南。他加强内部组织,建立军政制度,发展草原经济,势力十分强大。公元前201年,南下攻至晋阳(今山西太原)。次年汉高祖率军迎战,被围七天七夜。以后汉对其采取和亲政策,但仍常南侵。顿(dú)。
大:[dà]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6.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dài]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韪:是;对(常与“不”字连用,指过失或谬误):冒天下之大不韪。
提到“冒大不韪”,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是“这词听着就像要干坏事”。但仔细想想,历史上许多推动社会进步的举动,最初不都被视作“冒大不韪”吗?比如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世袭爵位、推行军功授爵,当时可被贵族骂得狗血淋头。但正是这种顶着骂声的改革,让秦国走上了强盛之路。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明知会挨骂还要冒险?举个现代例子,某科技公司CEO坚持开发不被市场看好的智能眼镜项目,内部反对声浪高达80%。三年后产品上市却意外打开AR技术民用化的突破口。这种“冒大不韪”背后,往往藏着对趋势的预判和突破常规的勇气。
有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当“大不韪”变成“大势所趋”,当初的冒险者就成了先知。就像二十年前提议用电子支付取代现金,在银行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现在回头看,那些最早吃螃蟹的企业反而抢占了先机。这说明真正的“冒大不韪”不是盲目叛逆,而是基于理性判断的主动选择。
我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悖论:社会既需要遵守规则的人维持稳定,也需要打破常规的人推动创新。去年有位中学老师取消传统寒暑假作业,改为社会实践项目,家长群里炸开了锅。但期末测评显示,这些学生的综合能力反而提升了23%。这提醒我们,有些“大不韪”其实是打破思维定式的钥匙。
回到成语本身,“韪”字本意是“对的事物”,所谓“大不韪”往往代表着当时的主流认知。但主流认知也会随时间改变——四百年前说地球绕太阳转要被烧死,现在这已是常识。或许我们应该学会区分两种“冒大不韪”:为私利践踏底线的,与为公利突破陈规的。前者要警惕,后者值得包容。
当遇到看似离经叛道的提议时,不妨先别急着否定。就像第一个建议用消毒手术的医生塞麦尔维斯,当年被医学界排挤致死,如今他的理论却拯救了无数生命。有些种子需要时间才能发芽,而敢于在盐碱地上播种的人,或许正握着未来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