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àn tiān xià zhī bù wéi
成语解释:犯:触犯;不韪:不是,错误。公然做天下都认为最大错误的事情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做最大错误的事情
繁体字形:犯天下之不韙
英文翻译:To violate the law of the world
犯:1.抵触;违犯:犯法。犯规。犯忌讳。众怒难犯。2.侵犯:进犯。秋毫无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井水不犯河水。3.罪犯:主犯。盗窃犯。4.发作;发生(多指错误的或不好的事情):犯愁。犯错误。犯脾气。他的胃病又犯了。5.姓。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下:1.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2.等次或品级低的:下等。下级。下策。下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为例。4.向下面:下达。下行。5.方位词。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下。部下。在党的领导下。在这种情况下。6.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节下。年下。7.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8.姓。9.由高处到低处:下山。下楼。顺流而下。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11.发布;投递:下命令。下通知。下战书。12.去;到(处所):下乡。下车间。下馆子。13.退场:八一队的五号下,三号上。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14.放入:下种。下面条。下本钱。下网捞鱼。15.进行(棋类游艺或比赛):下围棋。咱们下两盘象棋吧!16.卸除;取下:下装。把敌人的枪下了。把窗户下下来。17.做出(言论、判断等):下结论。下批语。下定义。18.低于;少于: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19.用在“两、几”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下。就这么几下,你还要逞能?‖也说下子。20.表示由高处到低处:坐下。躺下。传下一道命令。21.表示有空间,能容纳:坐得下。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22.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打下基础。定下计策。准备下材料。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韪:是;对(常与“不”字连用,指过失或谬误):冒天下之大不韪。
“犯天下之不韪”这个成语,乍一听有点吓人。它到底在说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明明知道大家都在反对某件事,却偏要去做。比如有人问:“为什么历史上总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答案可能藏在人性里——有些事就算被千万人反对,总有人觉得“这事我必须做”。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小明所在的公司要求全员加班到深夜,所有人敢怒不敢言。某天他突然在会议上说:“我认为长期加班会降低效率。”全场安静得能听见针掉。虽然小明知道这话会得罪领导,但他还是选择“犯天下之不韪”,因为健康比饭碗更重要。你看,这种选择背后往往藏着更深的价值观冲突。
有人会问:“这种行为到底是勇敢还是愚蠢?”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北宋王安石变法时,顶着整个官僚集团的反对推行新政,你说他是固执己见还是心怀天下?关键要看行动背后的动机。就像现在有些年轻人辞职创业,在亲戚眼里是“犯傻”,在他们自己看来却是突破常规。
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那些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往往都当过“犯天下之不韪”的刺头。伽利略坚持地动说、马丁·路德·金推动民权运动,哪个不是顶着巨大压力?但换个角度看,如果纯粹为了标新立异而故意唱反调,这种“犯忌讳”就真成了哗众取宠。
当代职场里有个新趋势:越来越多的95后开始“反向背调”公司。这在老一辈看来简直是“犯天下之大不韪”——求职者居然敢查老板底细?但这恰恰说明时代在变,年轻人的勇气正重塑职场规则。当旧秩序遇到新思维,所谓的“大不韪”可能正是变革的开端。
说到底,这个成语像面镜子,照出个人选择与社会共识的碰撞。下次遇到有人做“出格”的事,不妨先别急着下结论。就像特斯拉刚推出电动车时被当成笑话,现在再看呢?有些“犯忌讳”的背后,藏着打开新世界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