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è chǐ tòng hèn
成语解释:牙齿互相摩擦。形容愤恨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彼此俱有切齿之恨。”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用于坏人
繁体字形:切齒痛恨
英文翻译:hate with gnashing teeth
切:[qiē]1.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切西瓜。把肉切成丝儿。切断敌军退路。2.直线与圆、直线与球、圆与圆、平面与球或球与球只有一个交点时叫做切。[qiè]1.合;符合:文章切题。说话不切实际。2.贴近;亲近:切身。亲切。3.急切;殷切:迫切。恳切。回国心切。4.切实;务必:切记。切忌。切不可骄傲。5.用在反切后头,表示前两字是注音用的反切。如“塑,桑故切”。见〖反切〗。6.姓。
齿:1.牙12.物体上齿形的部分:锯齿儿。梳齿儿。篦子缺了几个齿儿。3.带齿儿的:齿轮。4.并列;引为同类:齿列。不齿于人类。5.年龄:序齿。齿德俱尊。6.说到;提起:齿及。不足齿数(shǔ)。
痛:1.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头痛。肚子痛。伤口很痛。2.悲伤:悲痛。哀痛。3.尽情地;深切地;彻底地:痛击。痛骂。痛歼。痛饮。痛下决心。
恨:1.仇视;怨恨:仇恨。恨之入骨。2.懊悔:悔恨。遗恨。
提到“切齿痛恨”,你会想到什么场景?比如有人做了特别过分的事,你气得牙根发痒,恨不得立刻冲上去理论。这种情绪其实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但成语的妙处就在于用四个字就能精准表达复杂的感受。
举个例子:公司里有个同事总爱抢功劳,每次团队项目完成后,他总在领导面前大谈自己的贡献,对别人的付出只字不提。小王私下对朋友抱怨:“我现在看到他就切齿痛恨,真想当众揭穿他的把戏!”这里“切齿痛恨”不仅表达了愤怒,还隐含了长期压抑的憋屈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程度的情绪会不会太极端了?”其实不然。成语中的“切齿”是动作描写,就像人愤怒时牙齿不自觉地咬紧,而“痛恨”则强调情感深度。比如《史记》里记载樊於期因家族被灭而“切齿腐心”,就是用身体反应凸显仇恨之深。这种表达方式比单纯说“我很生气”更有画面感。
换个生活场景:小区物业长期不作为,垃圾堆积成山,电梯故障频发。张阿姨在业主群里写道:“想起去年冬天被困在电梯里的经历,至今仍切齿痛恨他们的敷衍态度。”这里成语的使用既点明了事件性质,又暗示了问题长期未解决的无奈。
值得注意的是,强烈的负面情绪需要合理疏导。就像成语本身蕴含的能量,若转化为推动改变的行动力,反而能产生积极效果。比如前文提到的张阿姨,后来牵头成立了业主委员会,推动物业整改,这就是“痛恨”转化为建设性力量的典型案例。
观察现实会发现,真正让人切齿痛恨的,往往是反复出现且触碰底线的问题。比如食品安全事件中,消费者对黑心商家的谴责;学术圈里对论文抄袭的零容忍态度。这些场景里,成语不仅是情绪宣泄,更成为社会共识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使用这类成语时,其实也在传递一个信号:某些行为已经超出了常规的犯错范畴,触及了道德或法律的底线。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就是对是非黑白的明确表态。正如古人所言“爱憎分明”,适度的义愤反而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话说回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把握这个度?关键是要区分“切齿痛恨”的对象是具体行为还是整个人。比如我们可以痛恨欺骗行为,但不必因此否定所有犯错者改过的可能。这种区分既能守住原则,又给他人留有余地,才是真正成熟的情绪管理。
最后想说的是,语言就像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价值标尺。“切齿痛恨”这类成语的存在,恰恰证明人类情感世界的丰富性。重要的是学会在恰当场合使用它们,让语言成为沟通的桥梁,而非攻击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