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ǎng mèi qiè chǐ
成语解释:攘袂:捋起衣袖;切齿:咬紧牙齿。形容十分愤怒或激动的样子
成语出处:宋·秦观《进策·边防》:“吏士攘袂切齿,皆欲犁其庭而扫其闾。”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愤怒等
繁体字形:攘袂切齒
英文翻译:Hustle your hands and cut your teeth
攘:1.抢夺;侵犯;窃取:攘夺。2.排除:攘除。攘敌(抵御敌人)。3.捋起(衣袖):攘臂。
袂:袖子:联袂(聚在一起)。分袂(分手,离别)。
切:[qiē]1.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切西瓜。把肉切成丝儿。切断敌军退路。2.直线与圆、直线与球、圆与圆、平面与球或球与球只有一个交点时叫做切。[qiè]1.合;符合:文章切题。说话不切实际。2.贴近;亲近:切身。亲切。3.急切;殷切:迫切。恳切。回国心切。4.切实;务必:切记。切忌。切不可骄傲。5.用在反切后头,表示前两字是注音用的反切。如“塑,桑故切”。见〖反切〗。6.姓。
齿:1.牙12.物体上齿形的部分:锯齿儿。梳齿儿。篦子缺了几个齿儿。3.带齿儿的:齿轮。4.并列;引为同类:齿列。不齿于人类。5.年龄:序齿。齿德俱尊。6.说到;提起:齿及。不足齿数(shǔ)。
“攘袂切齿”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它背后藏着生动的画面感。比如有人描述职场中的矛盾时可以说:“听说部门要取消年终奖,老张当场攘袂切齿,拍着桌子质问领导。”这时候的“攘袂切齿”既表现了愤怒的情绪,又暗示了当事人想要据理力争的态度。
为什么用“攘袂切齿”而不是直接说“生气”?因为这个成语自带动作描写——卷起袖子、咬紧牙关,比单纯说“愤怒”更有画面感。就像电视剧里侠客准备拔剑前的动作特写,观众一看就知道:哦,这人要动真格了。
在历史故事中也能找到典型例子。比如:“当使臣带来割地赔款的消息,岳飞攘袂切齿道:‘臣子恨,何时灭!’”。这里不仅表现岳飞的愤慨,更暗示他即将采取行动,比单纯说“岳飞很生气”多了层次感。
现代人还用得上这个成语吗?其实特别适合用在需要强调“从情绪到行动转化”的场景。比如家长会上:“听说学校食堂使用过期食材,王妈妈攘袂切齿地表示要联系监管部门。”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古雅,又能准确传达当事人准备采取实际行动的决心。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像块“情绪放大镜”,尤其适合需要突出戏剧张力的场合。不过使用时要注意场合,正式公文里可能显得夸张,但在小说创作或口头表达中,绝对是让语言鲜活的好帮手。下次遇到让人血压飙升的事情时,不妨试试用“攘袂切齿”代替“气死我了”,说不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