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ē bì zhī méng
成语解释: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约。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臂,订下婚约。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指男女秘订婚约)。
成语出处:《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而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男女秘订婚约
繁体字形:割臂之盟
英文翻译:A fraternal Alliance
割:1.截断;放弃:割草。割爱。2.古指宰杀:割羊。割鸡焉用牛刀。
臂:[bì]胳膊:左臂。臂力。振臂高呼。[bei]见〖胳臂〗。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盟:1.宣誓缔约:会盟。海誓山盟。2.发(誓):盟一个誓。3.旧时结拜的(兄弟):盟兄。盟弟。4.团体与团体、阶级与阶级、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体:工农联盟。军事同盟。5.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相当于自治州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
“割臂之盟”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血腥,但实际和武侠小说里“歃血为盟”的场景很像,都是表达一种极致的信任和承诺。比如有人会说:“当年我和老张创业,虽然没有签合同,但彼此有割臂之盟的默契,再难都没放弃过对方。”这里用成语代替了“口头约定”,反而多了一层江湖义气的味道。
有人问:为什么古人用“割臂”这么极端的行为表决心?其实这和古代社会环境有关。当时没有法律合同,人际关系全靠信任维系,用身体受伤的方式“自证诚意”反而成了最直观的选择。就像现在朋友借钱时说“我用人格担保”,只不过古人更“硬核”——人格不够,见血来凑。
如今这个成语更多用在比喻层面。比如电视剧里可能出现这样的台词:“他们年轻时立下割臂之盟,说好要一起改变行业现状。”这里既不涉及真实伤害,又保留了“生死与共”的感染力。有趣的是,现代人连握手都可能嫌麻烦,却依然会被这种古老的仪式感打动。
有人疑惑:这种承诺方式在今天还有意义吗?我倒觉得重点不在形式,而在于“说到做到”的精神内核。就像父母常对孩子说“答应别人的事,就像刻在石头上的字”,虽然不割臂了,但那份郑重的态度依然相通。毕竟真正的承诺,从来不是靠伤口深浅来衡量的。
在职场中见过一个典型案例:某团队为赶项目进度自发加班,负责人感慨“大家这劲头,简直像现代版割臂之盟”。这句话既点出了团队的凝聚力,又带着点自嘲的幽默——毕竟谁也不想真去割手臂,但为了共同目标拼尽全力的心意是真实的。
这个成语给我的启发是:承诺的分量不在于形式多悲壮,而在于行动多坚定。与其纠结要不要“歃血为盟”,不如学学古人那种“言出必行”的较真劲儿。就像朋友间帮忙搬家,说句“包在我身上”然后准时出现,可能比任何豪言壮语都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