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ì jié shēng sī
成语解释:嗓子喊哑了,力气用尽了。形容拼命地叫喊。
成语出处:清 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 结论》:“度未有不索然气沮,力竭声嘶,一蹶再蹶,而吾丧我者。”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拼命地叫喊
繁体字形:力竭聲嘶
英文翻译:exhausted from effort
力:1.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量;能力:人力。物力。目力。脑力。药力。理解力。说服力。战斗力。3.特指体力:大力士。四肢无力。用力推车。4.尽力;努力:力争上游。维护甚力。5.姓。
竭:1.尽:竭力。力竭声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干涸:枯竭。山崩川竭。3.姓。
声: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4.名誉:声望。名声。5.声母:声韵。双声。6.声调:第一声。去声。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嘶:1.马叫:人喊马嘶。2.声音沙哑:声嘶力竭。3.鸟虫叫:雁嘶。蝉嘶。
力竭声嘶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比如,一位演讲者在台上连续讲了三个小时,结束时嗓音沙哑、气息微弱,台下听众感叹:“他真是讲到力竭声嘶了。”这个例子说明,当人投入全部精力却超出身体极限时,可以用这个成语形容状态。
为什么力竭声嘶常和“坚持”相关?想象一个抗议者站在街头,一遍遍喊着口号直到喉咙发痛,旁边人劝他休息,他却说:“就算力竭声嘶,我也要让大家听见真相。”这里既表现了身体的疲惫,也强调了信念的坚定。有趣的是,这种场景在现代社会反而更常见——比如直播主播连续喊话带货,或是父母辅导孩子作业时急到破音。
力竭声嘶只能用在负面情境吗?不一定。记得去年社区合唱团排练时,七十岁的张奶奶练到声音发抖还在坚持,指挥老师说:“您这力竭声嘶的劲头,倒把歌曲里的沧桑感唱出来了。”这说明当情感表达需要时,这种状态反而能成为艺术创作的催化剂。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其实在提醒我们:用力过猛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找到可持续的表达方式更重要。
如何避免陷入力竭声嘶的困境?观察公园里教孩子骑自行车的父亲就能得到启发。他最初大喊“抓紧车把!看前面!”,结果自己气喘吁吁孩子反而更紧张;后来改成用哨声提示,配合手势指导,效果反而更好。这启示我们:沟通需要技巧,嗓门大不如方法对——毕竟现代社会有麦克风、群发消息这些工具,何必总让自己处于声嘶力竭的状态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力竭声嘶的状态是否正在被科技改变?现在年轻人更习惯用表情包代替争吵,用短视频代替长篇大论。那些曾经需要扯着嗓子争论的事情,可能一条30秒的剪辑就能说清。但有趣的是,在电竞比赛解说或演唱会现场,人们依然会主动追求这种热血沸腾的体验——或许人类始终需要某种形式的情感宣泄,只是载体在不断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