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 jiā
  • guō
  • zào
  • jiǔ
  • tó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jiā guō zào jiǔ bù tóng

成语解释:比喻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做法,很难求得一致

成语出处:李茂荣《人望幸福树望春》:“你姓张,他姓李,人多心多,十家锅灶九不同。”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很难求得一致

繁体字形:十家鍋竈九不同

英文翻译:Ten different cooking ranges

十家锅灶九不同的意思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锅:1.烹煮食物或烧水的器具:饭锅。铁锅。砂锅。火锅。锅炉。锅饼。锅巴。锅烟子。2.形状像锅的东西:烟袋锅。

灶:1.生火做饭的设备:灶台。煤气灶。2.指灶神:祭灶。

九:1.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数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九尽寒尽。3.表示多次或多数:九霄。九泉。三弯九转。九死一生。4.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同:[tóng]1.相同;一样:同类。同岁。同工同酬。大同小异。条件不同。同是一双手,我为什么干不过他?2.跟…相同:同上。同前。“弍”同“二”。3.共同:一同。会同。陪同。4.一同;一齐(从事):同甘苦,共患难。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5.引进动作的对象,跟“跟”相同:有事同群众商量。6.引进比较的事物,跟“跟”相同:他同哥哥一样聪明。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7.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跟“跟”相同:他同这件事无关。8.表示替人做事,跟“给”相同: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你别着急,我同你出个主意。9.表示联合关系,跟“和”相同:我同你一起去。10.姓。[tòng]见〖胡同〗。

成语评论

十家锅灶九不同”这句俗语,乍一听像是夸张的比喻,但仔细琢磨却能发现它藏着对生活多样性的深刻观察。为什么不同家庭的锅灶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其实这里的“锅灶”早已超越了字面意思,暗指每个家庭独特的习惯、观念和生活方式。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同样做一道番茄炒蛋,有人先炒蛋,有人先炒番茄;有人放糖提鲜,有人撒盐调味。这些细微的差异看似无关紧要,却构成了每个家庭独特的烟火气。正如隔壁张婶总说:“我家那口老铁锅用了二十年,换了新式不粘锅反而炒不出那个味儿。”这背后藏着对传统的坚持,也藏着对新事物的谨慎。

这种现象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往深里想,正是这些差异让社会保持活力。如果所有企业都效仿同一种管理模式,所有创作者都套用同一种表达方式,我们的世界将变得多么单调。就像手机市场既有追求极致性能的品牌,也有专注性价比的厂商,这种竞争反而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进步。

不过也有人质疑:差异太大是否会导致难以沟通?我的观察是,关键不在于消除差异,而在于建立对话的桥梁。拿社区垃圾分类来说,刚开始各家习惯不同确实引发过矛盾,但通过设计更清晰的分类标识、组织邻里交流会,最终形成了既有规范又保留个性的解决方案。

站在当代社会的视角,这种多样性更显珍贵。在全球化浪潮下,我们既要守护地方特色美食的烹饪手法,也要包容年轻人创造的网红菜谱。就像我常去的社区菜市场,既有坚持用传统土灶熬制豆浆的老铺子,也有引进智能咖啡机的新潮档口,两者和谐共存反而吸引了更多顾客。

说到底,理解并接纳“十家锅灶九不同”的本质,是学会在差异中寻找平衡的艺术。这既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也需要智慧的取舍。当我们不再强求整齐划一,而是欣赏每个“锅灶”背后的故事时,或许就能在烟火气中品出更丰富的人生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