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í nián shù mù,bǎi nián shù rén
成语解释: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成语出处:先秦 管仲《管子 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繁体字形: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英文翻译:Ten years of trees, a hundred years of people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年:1.时间的单位,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4年有1个闰年:今年。去年。2.用于计算年数:三年五载。在广州住了两年。3.每年的:年会。年鉴。年产量。4.岁数:年纪。年龄。忘年交。益寿延年。5.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6.时期;时代:近年。明朝末年。7.一年中庄稼的收成:年成。年景。丰年。歉年。8.年节:新年。过年。给大家拜年。9.有关年节的(用品):年糕。年货。年画。10.姓。
树:1.木本植物的通称:柳树。一棵树。2.种植;栽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3.树立;建立:建树。独树一帜。树雄心,立壮志。4.姓。
木:1.树木:伐木。果木。独木不成林。2.木头:枣木。榆木。檀香木。3.棺材:棺木。行将就木。4.质朴:木讷。5.反应迟钝:木然。木头木脑。他反应有点木。6.麻木:两脚冻木了。舌头木了,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7.姓。
百:表示很多:百草。百货。百科全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精神百倍。百闻不如一见。
年:1.时间的单位,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4年有1个闰年:今年。去年。2.用于计算年数:三年五载。在广州住了两年。3.每年的:年会。年鉴。年产量。4.岁数:年纪。年龄。忘年交。益寿延年。5.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6.时期;时代:近年。明朝末年。7.一年中庄稼的收成:年成。年景。丰年。歉年。8.年节:新年。过年。给大家拜年。9.有关年节的(用品):年糕。年货。年画。10.姓。
树:1.木本植物的通称:柳树。一棵树。2.种植;栽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3.树立;建立:建树。独树一帜。树雄心,立壮志。4.姓。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听起来像在说种树和培养人的时间差距,但它的核心到底想表达什么?举个例子:一位果农花十年种出一片苹果林,每年精心修剪枝叶、调整土壤;而一位老师带的学生,可能毕业多年后才真正理解当年课堂上的某句话。两者都依赖时间,但后者的“成果”显然更难用年份衡量。
为什么培养人需要更久? 种树时,阳光、水分、肥料的作用相对直接,但人的成长涉及知识、性格、价值观的复杂交织。比如一家科技公司培养技术骨干,前期培训或许只要半年,但员工的责任感、创新思维和抗压能力,往往需要历经多个项目甚至失败才能成型。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节奏这么快,‘百年’是不是夸张了?” 其实这个“百年”并非字面意义,而是强调持续投入的重要性。就像教孩子学骑车,扶稳车把的几分钟和一放手后ta自己摸索的几小时,后者才是真正习得技能的关键。教育者能做的,是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环境。
我个人观察到,许多领域都存在“速成陷阱”。比如语言培训班承诺“三个月流利对话”,但真正能用外语深度思考的人,往往是在日常中反复应用了三年甚至更久。这背后是短期目标与长期沉淀的差异——前者追求显性成果,后者塑造隐性能力。
再举一个现实案例:某乡村小学的校长坚持让所有学生每天写“三行日记”,二十年后,这些学生中有人成了作家,有人创业成功,他们不约而同提到,当年简单的书写习惯教会了他们观察生活和表达自我。这种影响,可能连当年的老师都未曾预料。
最后想抛出一个思考:当我们谈论“百年树人”时,或许不必拘泥于时间长度,而是关注过程中的“不可逆性”。就像树木年轮记录气候变迁,人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突破,都在雕刻独特的生命轨迹——这才是时间赋予成长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