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
成语解释: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成语出处:《二程全书 遗书二十二上 伊川语录》:“古人有言曰:‘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若一日有所得,何止胜读十年书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感慨
繁体字形:勝讀十年書
英文翻译:surpass ten years of reading
胜:[shèng]1.胜利(跟“负、败”相对):打胜仗。取胜。2.打败(别人):以少胜多。战胜敌人。3.比另一个优越(后面常带“于、过”等):事实胜于雄辩。实际行动胜过空洞的言辞。4.优美的(景物、境界等):胜景。胜境。引人入胜。5.姓。6.(旧读shēng)能够承担或承受:胜任。不胜。7.古代戴在头上的一种首饰:方胜。[shēng]肽的旧称。
读:[dú]字的念法;读音:异读。“长”字有两读。[dòu]语句中的停顿。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极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后来把“读”写成“逗”。现代所用逗号就是取这个意义,但分别句逗的标准不同。见〖句读〗。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年:1.时间的单位,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4年有1个闰年:今年。去年。2.用于计算年数:三年五载。在广州住了两年。3.每年的:年会。年鉴。年产量。4.岁数:年纪。年龄。忘年交。益寿延年。5.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6.时期;时代:近年。明朝末年。7.一年中庄稼的收成:年成。年景。丰年。歉年。8.年节:新年。过年。给大家拜年。9.有关年节的(用品):年糕。年货。年画。10.姓。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成语,常被用来形容某人的点拨让自己豁然开朗。比如朋友分享创业经验时说:“当时我纠结要不要辞职,直到遇见一位投资人,他只用半小时就帮我理清了商业模式——真是胜读十年书!”这种瞬间突破思维瓶颈的体验,是否比埋头苦学更高效?
有人疑惑:“为什么别人的几句话能抵十年读书?”关键在于信息提炼能力。一位程序员曾告诉我,他花了三个月调试代码无果,而导师看了一眼便指出:“你忽略了内存泄漏的可能性。”这句话直接命中要害,就像用激光手术刀切除了病灶。知识本身是静态的,但经验带来的精准判断力,往往能让人少走十年弯路。
另一个案例发生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会上,班主任对焦虑的母亲说:“比起逼孩子背单词,不如每天和他用英语聊早餐。”这个建议的价值在于:语言学习需要场景浸润,这比机械记忆更能激发学习热情。当方法论发生质的转变时,“胜读十年书”的效果就产生了。
我观察到现代社会有个矛盾现象:人们获取知识越来越容易,但突破认知局限反而更难。就像装满水的杯子难以再注入新液体,这时候他人的点拨就像突然拓宽杯口的工具。有位创业者说得好:“付费咨询不是买答案,而是买别人用十年试错换来的思考框架。”这种价值交换,正是成语背后的深层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并非否定读书的价值,而是强调人际交互的催化剂作用。就像化学实验中,合适的催化剂能让反应速度提升百倍。当我们带着问题与人对话时,对方的人生阅历、思维模式会与我们已有的知识产生化学反应,这种动态的知识重构,往往比静态阅读更具启发性。
最后分享个有趣现象:互联网时代“知识博主”层出不穷,但真正让人产生“胜读十年书”体验的,往往是那些能结合具体场景给出操作建议的内容。这说明信息的精准投放比信息量更重要,就像在沙漠迷路时,一瓶水的价值远胜一吨金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