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ān rén nuò nuò,bù rú yī shì è è
成语解释:指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
成语出处:《史记 商君列传》:“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英文翻译:A thousand people are better than a thousand people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诺:1.答应;允许:诺言。许诺。2.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唯唯诺诺。诺诺连声。3.姓。
诺:1.答应;允许:诺言。许诺。2.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唯唯诺诺。诺诺连声。3.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士:1.古代指未婚的男子。2.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3.士人:士农工商。4.军人:士兵。士气。5.某些国家军人的一级,在尉以下:上士。中士。下士。6.指某些技术人员:医士。护士。技士。助产士。7.对人的美称:烈士。勇士。女士。8.姓。
谔:形容直话直说: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有许多人说顺从奉承的话,不如有一个人直言不讳)。
谔:形容直话直说: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有许多人说顺从奉承的话,不如有一个人直言不讳)。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会议上所有人都在点头附和老板的方案,只有一个人举手说:"这个方案有漏洞,成本可能超支。"结果讨论后证明他是对的。这种场景恰好对应了一句古语——"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这个成语到底在说什么?字面意思是"一千个人唯唯诺诺,不如一个敢说真话的人"。就像去年某科技公司研发会上,20个工程师都在夸新产品设计完美,唯独测试员小李拿出数据报告,指出系统存在兼容性问题。正是这个"刺耳"的提醒,让公司避免了上千万的损失。
为什么真话这么重要?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面前直陈旧制弊端,当时满朝文武都吓得不敢出声。正是这种"谔谔之言",推动了改变历史的变法。就像现在公司做用户调研,100个好评里藏着1条尖锐差评,这条差评往往藏着产品改进的关键线索。
我曾在项目组亲历过这样的场景:所有人都说设计稿没问题,实习生小王却红着脸指出按钮颜色可能影响色弱用户使用。他的勇气不仅完善了产品,还教会团队重要一课——表面的和谐可能掩盖真问题。
敢说真话就是最好的吗?当然要注意方式方法。就像上周市场部的张姐,她在指出策划案漏洞时先说:"这个方案基础很好,如果能在预算部分再优化..."这种"建设性反对"既表达了观点,又维护了团队氛围。直言不等于伤人,真诚需要智慧护航。
家庭生活中也适用这个道理。孩子考试失利,如果父母只说"没关系下次努力",可能错过真正解决问题。不如像邻居陈叔那样:"这次数学确实考砸了,但我看你错题集中在几何部分,咱们要不要周末重点突破?"这种既有批评又有方案的沟通,才是有效的"谔谔之言"。
最近参加创业沙龙时发现个有趣现象:那些总说"好好好"的团队往往停滞不前,而定期开展"找茬会"的团队反而进步更快。他们专门设置"反对者"角色,要求必须提出不同观点。这种机制化的"谔谔"文化,正在成为新型组织的竞争力。
下次当你面对集体沉默时,不妨想想:此刻需要的或许不是更多附和声,而是那个能勇敢说出"皇帝其实没穿衣服"的人。毕竟,推动世界进步的,从来都不是整齐划一的掌声,而是偶尔打破寂静的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