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īn
  • kuí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ǔ jīn yī kuí

成语解释:揆:尺度,准则。指某事物从古到今没有改变,情况相同

成语出处:三国·魏·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古今一揆,先后不贸。”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没有改变

繁体字形:古今一揆

英文翻译:A coquette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古今一揆的意思

古:1.古代(跟“今”相对):远古。厚今薄古。2.经历多年的:古画。古城。这座庙古得很。3.具有古代风格的:古拙。古朴。4.真挚纯朴:人心不古。5.古体诗:五古。七古。6.姓。

今:1.现在;现代(跟“古”相对):当今。今人。厚今薄古。古为今用。2.当前的(年、天及其部分):今天。今晨。今春。3.指示代词。此;这:今番。今次。4.姓。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揆:1.估量;揣测:揆度(duó)。2.道理;准则:其揆一也(其道理是一样的)。3.掌握;管理。后因称宰相、内阁总理的职位为揆:以揆百事。阁揆。

成语评论

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古人留下的成语能在今天依然适用?比如"古今一揆"这个词,字面意思是"古代和现在同一标准",听起来挺学术的,但拆开看就会发现特别有意思。邻居王叔总说:"现在年轻人遇到点挫折就哭天抢地,哪像我们当年..."这话本身不就是"古今一揆"的鲜活例子吗?虽然时代不同,但面对困难时的心态起伏,其实从没改变过本质。

我们常看到学生为考试失利沮丧,这和《儒林外史》里范进落榜的场景有什么不同?明代读书人要背四书五经,现在学生刷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表面形式天差地别,但那种"寒窗苦读盼出头"的焦灼感,分明就是跨越时空的共鸣。这种心理状态的相似性,恰恰印证了"揆"字背后的人性共通规律。

有人可能会问:科技都进步成这样了,古人智慧还能指导现代生活吗?看看企业管理的例子就明白。战国时期商鞅在咸阳搞"绩效考核",把军功和待遇挂钩;今天互联网公司用OKR系统激励员工,本质上都是建立量化评估体系。这种管理智慧的传承,不就是"古今一揆"在组织行为学中的体现?

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妙之处在于打破时间壁垒。去年参观三星堆遗址时,看到青铜器上雕刻的云雷纹,和现代设计师常用的几何图案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突然顿悟:审美意识这种东西,原来早就在基因里写好了程序,不同时代只是换了表现载体而已。

下次遇到新鲜事物时,不妨试试"古今对照法"。当你在直播间抢购限量球鞋,其实和《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宋代百姓排队买"时新果子"没什么两样;当你在朋友圈晒美食照片,不就是古代文人"斗茶"风雅的数字化延伸?这些生活场景的变与不变,都在默默讲述着文明演进的连续性。

说到底,"古今一揆"像面多棱镜,让我们既看清时代变迁的轨迹,又触摸到那些永恒不变的内核。下次听长辈说"我们那时候..."别急着反驳,试着用这个成语的视角观察,说不定能发现意想不到的智慧闪光。毕竟太阳底下无新事,变的从来都是表象,真正的人心世情,早就在历史长河里反复淬炼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