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ī
  • jīng
  • shòu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chī jīng shòu pà

成语解释:受惊骇。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2回:“老父惊恐,宋江做了不孝之子,负累了父亲吃惊受怕。”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担心害怕

繁体字形:喫驚受怕

英文翻译:Be frightened

吃惊受怕的意思

吃:1.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包括吸、喝):吃饭。吃奶。吃药。2.依靠某种事物来生活:吃老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3.吸收(液体):道林纸不吃墨。4.消灭(多用于军事、棋戏):吃掉敌人一个团。拿车吃他的炮。5.承受;禁受:吃得消。吃不住。6.受;挨:吃亏。吃惊。吃批评。7.耗费:吃力。吃劲。8.被(多见于早期白话):吃他耻笑。9.见〖口吃〗。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受:1.接受:受贿。受教育。受到帮助。2.遭受:受灾。受批评。受委屈。3.忍受;禁受:受不了。受得住。4.适合:受吃(吃着有味)。受看(看着舒服)。受听(听着入耳)。

怕:1.害怕;畏惧:老鼠怕猫。任何困难都不怕。2.禁受不住:瓷器怕摔。3.担心:他怕你不知道,要我告诉你一声。4.表示估计,有时还含有忧虑、担心的意思:这个瓜怕有十几斤吧。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怕要出大问题。

成语评论

哎哟喂,你瞅瞅这题目!吃惊受怕”的成语到底咋用?先别慌,咱先掰扯掰扯这个词儿啥意思。说白了就是遇到意外情况时又惊又怕的状态,比如半夜听到“哐当”一声响,你心里准得咯噔一下对吧?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小明第一次上台演讲,手心冒汗、腿肚子打颤,活脱脱像《惊弓之鸟》里的那只倒霉鸟。这不就是“吃惊受怕”的典型写照吗?不过老话儿说得好,“怕啥来啥”,你越紧张反而容易出岔子。

这时候有人要问了:“那这些成语只能用在负面场景吗?”嘿!您可问着了。就拿《胆战心惊》来说,我二舅上次坐过山车,下来后扶着栏杆直喊“这可比看恐怖片刺激多了”,您说这算不算又怕又爽的另类体验?

要我说啊,现代人谁还没几个“吃惊受怕”的瞬间?比如老板突然说要开会复盘项目,同事群里秒变“鸦雀无声”现场。不过转念一想,这种紧张感不也逼着咱们更仔细检查方案嘛?化压力为动力这招,老祖宗的智慧早就在成语里藏着了。

再举个反常识的例子:我家楼下张大爷见着手机支付就躲,说“这玩意跟变戏法似的,指不定哪天钱就飞了”。您说这是不是新时代的《杞人忧天》?不过话糙理不糙,科技进步确实让老一辈心里直打鼓。

说到底,吃惊受怕这事儿吧,就跟吃火锅怕烫嘴一个道理——小心驶得万年船,但也不能因噎废食。下次遇到突发状况,不妨学学《临危不惧》的典故,深呼吸默念三遍:放轻松,没啥过不去的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