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huī hú zi dèng yǎn
成语解释:形容很生气的样子。
成语出处:刘绍棠《渔火》第一章三:“这个挨了骂的司务长恼羞成怒,吹胡子瞪眼,在桥上张牙舞爪。”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状语、定语;用于人发怒时
繁体字形:吹胡子瞪眼
英文翻译:Blow beard and stare
吹:1.合拢嘴唇用力出气:吹灯。吹一口气。2.吹气演奏:吹笛子。3.(风、气流等)流动;冲击:风吹雨打。吹风机。4.说大话;夸口:先别吹,做出成绩来再说。他胡吹一通,你还真信。5.吹捧:又吹又拍。6.(事情、交情)破裂;不成功:婚事告吹。这个月的计划又吹了。
胡:1.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泛指外国或外族的:胡椒。胡瓜(黄瓜)。胡琴。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乱,无道理:胡来。胡闹。胡吹。胡言乱语。4.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胡不归?“胡取禾三百廛兮?”5.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胡须。6.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胡。”7.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姓。
子: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3.动物的卵:鱼子。蚕子。4.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6.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7.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13.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14.姓。
瞪:1.用力睁大(眼):他把眼睛都瞪圆了。2.睁大眼睛注视,表示不满意:老秦瞪了她一眼,嫌她多嘴。
眼:1.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通称眼睛。2.小洞;窟窿:泉眼。炮眼。拿针扎一个眼儿。3.(眼儿)指事物的关键所在:节骨眼儿。4.围棋用语,由同色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空交叉点。5.戏曲中的拍子:二黄慢板,一板三眼。6.用于井、窑洞:一眼井。一眼旧窑洞。
哎哟,说到“吹胡子瞪眼”这成语,大伙儿是不是立马想到那种气呼呼、眉毛倒竖的场面?比如说,老张发现儿子偷偷把作业本藏沙发底下,当场就吹胡子瞪眼:“你小子胆儿肥了啊!”这画面感,简直不要太生动!
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了:“这成语只能用来形容生气吗?”嘿,您别说,还真不一定!比如隔壁王阿姨吐槽她老公:“他一看电视剧里的反派角色就吹胡子瞪眼,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跟编剧有仇呢!”您瞧,这里反而带了点夸张搞笑的意味,说明用法可以很灵活嘛!
话说回来,为啥非得用“胡子”和“眼睛”来表现情绪呢?其实这跟咱们中文的意象表达有关。胡子代表年长者的威严,瞪眼强调情绪的激烈,组合起来既形象又接地气。就像咱常说的“气得跳脚”,虽然动作夸张,但谁还没见过这场景呢?
不过啊,我倒是觉得这成语在现代社交里得悠着点用。比如新人小李在会议上被领导吹胡子瞪眼批评,散会后同事安慰他:“别往心里去,头儿就这脾气,他瞪完眼转头还请大家喝奶茶呢!”您看,这时候用这成语,反而能化解尴尬,带出点幽默感。
最后给大伙儿提个醒,用这类成语千万别太较真。就像我家小侄女学成语造句,硬是写了句“爷爷吹胡子瞪眼地吃面条”,乐得全家人前仰后合。所以说啊,语言这玩意儿,用得生动有趣比死记硬背强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