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ǒu
  • xīn
  • chōu
  • chá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ǒu xīn chōu cháng

成语解释:呕:吐。形容十分悲伤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一卷:“那些呕心抽肠的鬼,更不知哭到几时,才是住手!”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人很悲伤

繁体字形:嘔心抽腸

英文翻译:Nausea and constipation

呕心抽肠的意思

呕:[ǒu]吐:呕吐。呕血。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作呕(恶心,厌恶)。[ōu]1.〔呕哑〕形容管弦乐曲、婴儿说话、摇橹、鸟鸣等声音,如“呕哑学语”、“呕哑管弦”。2.古同“”,歌颂。[òu]古同“”,怄气。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抽:1.把夹在中间的东西取出:从信封里抽出信纸。抽不出身来。2.从中取出一部分:抽查。我们单位抽了五名同志支援边疆建设。3.(某些植物体)长出:抽芽。谷子抽穗。4.吸:抽烟。池塘里的水已经抽干了。5.收缩:这件衣服刚洗一水就抽了不少。6.打(多指用条状物):抽陀螺。鞭子一抽,马就跑了起来。7.用球拍猛力击打(球):抽杀。把球抽过去。

肠:1.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形状像管子,上端连胃,下端通肛门。分为小肠、大肠两部分,起消化和吸收作用。通称肠子。2.心思;情怀:愁肠。衷肠。3.在肠衣里塞进肉、淀粉等制成的食品:香肠。鱼肠。腊肠。

成语评论

呕心抽肠”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是形容人费尽心思做某件事。比如作家为了写出满意的作品,连续三个月每天只睡四小时,改稿二十多次,朋友说他简直是“在拿生命写作”。这时候用“呕心抽肠”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拼命三郎式的做法值得提倡吗?其实成语本身不带褒贬,重点在语境。比如项目经理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时,可以说“他们呕心抽肠研发的新材料终于通过测试”,这时候传递的就是正向的奋斗精神。但若用来形容学生为应付考试临时抱佛脚通宵背书,可能就带着劝诫的意味。

最近读到某位建筑师的访谈很有意思。他说设计博物馆时,为了平衡艺术性和实用性,整整半年都在反复修改方案,甚至梦见自己在图纸里迷路。这种沉浸式的创作过程,用“呕心抽肠”来描述比“认真负责”更有画面感。就像烘焙师研发新品,试吃失败作品吃到反胃,但最终端出惊艳蛋糕的瞬间,所有的折腾都值得。

为什么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创作领域?因为它包含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消耗。画家调不出理想中的蓝色时抓头发,程序员debug到凌晨眼冒金星,这些具体场景都能让成语“活”起来。不过要注意使用时别真把人写成病恹恹的样子,重点应该放在过程中的专注投入。

有个观察挺有意思:现在年轻人更喜欢用“爆肝”“秃头”这样的网络词,反而让“呕心抽肠”显得文雅又传神。就像用毛笔字写情书,老成语在新语境里反而焕发生机。下次看到同事为方案熬夜改PPT,不妨笑着说他“别真把肠子都抽出来”,既能缓解压力又传达了关心。

说到底,任何需要深耕细作的领域都需要这种精神。只是别忘了在努力和健康之间找平衡,就像熬汤要文火慢炖,火候太猛容易烧干锅。毕竟创作是场马拉松,留点心力才能看到终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