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ǒu
  • xīn
  • xuè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ǒu xīn lì xuè

成语解释:呕:吐;沥:滴。比喻极度劳心苦思。多用于文艺创作或研究。亦指倾吐真情或怀抱真诚。

成语出处:唐 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嘔心瀝血

英文翻译:make painstaking efforts

呕心沥血的意思

呕:[ǒu]吐:呕吐。呕血。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作呕(恶心,厌恶)。[ōu]1.〔呕哑〕形容管弦乐曲、婴儿说话、摇橹、鸟鸣等声音,如“呕哑学语”、“呕哑管弦”。2.古同“”,歌颂。[òu]古同“”,怄气。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沥:1.液体一滴一滴地落下:沥血。2.一滴一滴落下的液体:余沥。

血:[xuè]1.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红色,有腥气,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作用是把养分和激素输送给体内各个组织,收集废物送到排泄器官,调节体温和抵御病菌等。也叫血液。2.有血统关系的:血亲。血缘。3.比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4.指月经。5.姓。[xiě]义同“”(xuè):流了一点血。吐了两口血。

成语评论

在职场中,"呕心沥血"常用来形容投入度极高的工作状态。例如某科技公司研发团队为攻克技术难关,连续三个月凌晨两点仍在实验室调试设备,同事感叹:"这项目真是大家呕心沥血的成果。"这种表述既突出集体付出的强度,又暗含成果来之不易的深层含义。

问:为何用"呕心沥血"而非普通形容词?相较于"努力工作",该成语通过具象化表达(心与血的物理消耗)形成情感冲击,更适合强调突破性成就背后的巨大代价。就像马拉松选手夺冠后接受采访时说:"这枚奖牌凝聚着教练团队呕心沥血的指导",瞬间让听众感受到时间维度上的持续付出。

教育领域同样适用这个成语。有位高中班主任在毕业班会上哽咽道:"看着你们从错题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就知道这三年都是呕心沥血的成长。"这种表达巧妙将教师视角与学生努力相联结,远比直白的"认真学习"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问:是否存在使用误区?需注意避免滥用。某糕点师改良传统桃酥配方,在采访中自称"呕心沥血"就略显夸张。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更适合用在具有社会价值或突破意义的持续性投入上,比如文物保护工作者修复千年壁画的过程,既符合时间跨度要求,又具备文化传承价值。

在艺术创作中,这个成语往往与匠人精神绑定。苏州刺绣大师耗费五年完成的双面异色绣,每处针脚都诠释着"呕心沥血"的真谛。有趣的是,年轻创作者开始用新语境解构传统成语——某游戏原画师在作品签售会上笑谈:"这些角色原案可是我们掉着头发呕心沥血肝出来的",这种幽默化表达反而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观察发现,当人们使用"呕心沥血"时,往往伴随着两个要素:可视化的成果载体(如产品、作品、奖项)和可量化的时间单位。这种语言特性使其特别适合用于项目复盘、成果展示等场景,既能彰显付出,又避免陷入自我感动的叙述陷阱。重要的是,真正的呕心沥血从来不是目的,而是追求卓越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副产品。

呕心沥血的造句

  1. 造句 春蚕不管不顾,以呕心沥血来证明,它不闻不问,以勤恳工作来说话。
  2. 造句 教师,那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的品格,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这该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啊!我常常把老师比喻成桑树,因为它想的是别人生活得是否美好,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如果没有桑树的品质,哪来春蚕的精神!
  3. 造句 赤胆忠心为党,廉洁奉公行政,呕心沥血为民,鞠躬尽瘁奉献。
  4. 造句 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忘我工作。
  5. 造句 老师们为了我们的学习而呕心沥血。
  6. 造句 呕心沥血万次少,贪赃枉法半回多。
  7. 造句 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
  8. 造句 呕心沥血育桃李,两袖清风朝父老。
  9. 造句 呵,老师,校园里有着你的骄傲和光荣。在你呕心沥血的浇灌下,有着太多的丰收季节。你忠贞不渝地守护这块园地,就像守护着你的阳光照在你的脸上,那是一片明朗的希望。
  10. 造句 九十载呕心沥血峥嵘沧桑,您用不屈的意志挺起了中华民族坚强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