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ǒu xīn lòu gǔ
成语解释:呕:吐。形容费尽心血,历尽艰辛
成语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第一卷:“李义山《咏柳》云‘堤远意相随’之句,皆是呕心镂骨而成。”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尽力
繁体字形:嘔心鏤骨
英文翻译:Rethought and hollowed out
呕:[ǒu]吐:呕吐。呕血。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作呕(恶心,厌恶)。[ōu]1.〔呕哑〕形容管弦乐曲、婴儿说话、摇橹、鸟鸣等声音,如“呕哑学语”、“呕哑管弦”。2.古同“讴”,歌颂。[òu]古同“怄”,怄气。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镂:雕刻:雕镂。镂刻。镂花。镂空。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呕心镂骨”这个成语听起来挺文雅,但到底怎么用呢?咱们先看个例子:小李为了筹备公司的年度发布会,连续一个月每天只睡四小时,方案改了二十多版。同事劝他别太拼,他却说:“这事关系到团队未来,不做到呕心镂骨,我过不了自己这关。”这里的“呕心镂骨”是不是比单纯说“努力”更有画面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是不是只能用在职场场景?当然不是!比如作家王阿姨创作小说时,为了刻画主角的内心挣扎,把年轻时下乡的经历反复揉碎了写。她说:“每个细节都得呕心镂骨地打磨,才能让读者听见纸页里的心跳声。”你看,艺术创作同样需要这种极致投入。
那这个成语和“殚精竭虑”有什么区别呢?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就明白了。老张教孙子学围棋,不仅亲手做了木质棋盘,还根据孩子性格设计教学游戏。邻居夸他用心,他摆摆手:“教孩子得呕心镂骨,光讲理论哪够啊!”这里如果用“殚精竭虑”,反而少了那份情感的温度。
我发现现代人用这个成语时,常常带着点矛盾心理。就像我朋友开奶茶店那会儿,试喝配方喝到味觉失灵,她说:“明明知道没必要这么折磨自己,可就是想做到‘喝一口就能记住’的效果。”这种又痛苦又执着的心态,或许正是“呕心镂骨”的精髓所在。
不过话说回来,凡事讲究个度。去年看到有程序员加班累倒的新闻,评论区有人说这是“呕心镂骨的专业精神”。我倒觉得,真正的专业不该以健康为代价。就像烧制陶瓷,匠人既要专注塑形,也得掌握窑火温度,平衡之道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