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ǐn
  • zhú
  • diào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pǐn zhú diào sī

成语解释:见“品竹调弦”。

成语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柳耆卿]吟诗作赋,琴棋书画,品竹调丝,无所不通。”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品竹調絲

英文翻译:blow on an instrument or finger a stringed instrument

品竹调丝的意思

品:1.物品:商品。产品。战利品。2.等级:上品。下品。精品。极品。3.封建时代官吏的级别,共分九品。4.种类:品种。品类。5.品质:人品。品德。6.辨别好坏;品评:品茶。这人究竟怎么样,你慢慢就品出来了。7.吹(管乐器,多指箫):品箫。品竹弹丝。8.姓。

竹:竹子,多年生常绿植物。茎圆柱形,有节,中空,可供建筑用,又可做造纸原料。嫩芽即竹笋,可食。

调:[diào]1.乐曲;乐谱:曲调。采菱调。2.乐曲定音的基调或音阶:C大调。五声调式。3.语音上的声调:调号。调类。4.说话的腔调:南腔北调。5.口气;论调:一副教训人的调。两人人的发言是一个调。6.人所蕴含或显露出来的风格、才情、气质:情调。格调。7.选调;提拨:从基层调选干部。8.调动:岗位调整。9.征集;征调:调有余补不足。10.调查:调研。内查外调。11.提取、调取(文件、档案等):调档。12.调换:调座位。[tiáo]1.搭配均匀,配合适当:调和。调谐。风调雨顺。饮食失调。2.使搭配均匀,使协调:调配。调味。3.调停使和解(调解双方关系):调停。调处。4.调剂:以临万货,以调盈虚。5.调理使康复:调养。调摄。6.调教;训练:有膂力,善调鹰隼。7.挑逗;戏弄:调笑。调情。调戏。酒后相调。[zhōu]朝,早晨:《广韵·平尤》:“调,朝也。”

丝:1.蚕吐的像线的东西,是绸缎的原料。2.像丝的东西:粉丝。尼龙丝。3.形容极小,细微:丝毫。一丝不苟。4.市制长度、质量单位。10丝为1毫。

成语评论

说到“品竹调丝”,很多人可能会先愣一下:这成语到底啥意思?其实它和音乐有关,字面意思是“品味竹笛的悠扬,调试丝弦的韵律”,后来引申为对艺术或生活的细腻感受。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吧:老张退休后迷上了吹笛子,每天傍晚在小区凉亭练习。邻居们开始嫌吵,但几个月后,有人发现遛弯时没笛声反而不习惯——这种从排斥到享受的过程,不正是品竹调丝的生动写照吗?

有人会问:这成语和普通听音乐有啥区别?关键在于“主动参与感”。就像年轻人组乐队,有人负责调吉他弦高,有人研究电子琴音色参数。这种既当听众又当创作者的“双重视角”,让艺术体验变得更有层次。我认识个程序员,他写代码时必听古琴曲,说琴弦的震颤能帮他找到编程节奏。你看,品竹调丝在现代生活中依然能找到适配场景。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妙的是打破“专业”和“业余”的界限。去年参观过社区老人书画班,七十岁的王奶奶拿着毛笔说:“我就是喜欢墨水流过宣纸的感觉,像在给白纸讲故事。”这种纯粹的热爱,比任何技巧都更接近品竹调丝的真谛。艺术本就不该被门槛框住,就像炒菜不一定要当大厨,享受翻炒的烟火气同样动人。

回到现实生活,或许我们可以尝试:泡茶时注意水流注入茶杯的声音,散步时留心不同材质路面的脚步声。这些细微处的感知训练,就像给心灵装上了品竹调丝的接收器。有个有趣的发现——经常做手工的人更容易注意到环境中被忽略的韵律,比如裁布时的撕拉声、敲打木器的闷响,他们往往能用创意把这些元素转化成生活趣味。

说到底,品竹调丝教我们的不是附庸风雅,而是培养对世界的敏感度。就像孩子总能用好奇心把普通物件变成玩具,成年人同样可以重拾这种能力。下次遇到烦心事,不妨试试这个方法:把注意力转移到某个具体的声音或触感上,或许能意外打开新的视角。毕竟生活的背景音里,藏着太多等待被调试的美妙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