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ì hǎi jiǔ zhōu
成语解释:指全中国。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强人所难。”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四海九州
英文翻译:everywhere
四:1.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海: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海。火海。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海碗。海量。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海枣。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海啦!6.漫无目标地:海骂。她丢了支笔,海找。7.毫无节制地:海吃海喝。8.姓。
九:1.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数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九尽寒尽。3.表示多次或多数:九霄。九泉。三弯九转。九死一生。4.姓。
州:1.旧时行政区划单位。现在有的地方还保留这样的名称,如杭州、苏州。2.指少数民族的自治州。在省或自治区之下,县之上。
说到“四海九州”,许多人可能觉得这个词既熟悉又陌生。它究竟代表什么?举个例子,某位作家在游记中写道:“走遍四海九州,方知人间烟火各有不同。”这里不仅指地理上的广阔,更暗含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心。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表达“天下各地”或“整个国家”的意象,但它的用法远不止于此。
为什么用“四海”配“九州”? 其实“九州”源自《禹贡》,是古代中国的地域划分概念,而“四海”最早见于《礼记》,象征四方疆界。两者结合后,既强调空间上的辽阔,又隐含政治、文化的一体性。比如在历史小说中,一句“四海九州皆归心”既能渲染王朝统一的宏大叙事,又能侧面反映百姓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现代人还能怎么用这个成语? 不妨设想这样的场景:互联网创业者说:“我们的用户遍布四海九州。”此时成语不再受限于实体疆域,转而指代虚拟世界的广泛连接。这种用法既保留原意中的覆盖范围概念,又赋予其时代新意,可见语言始终在动态演变。
笔者发现,这个成语在当代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它承载的文化记忆依然鲜活。就像春节时长辈念叨“四海九州一家亲”,朴实话语里既藏着血脉相连的温情,又透着对分散各地亲人的牵挂。这种将地理概念转化为情感纽带的能力,正是汉语表达的独特魅力。
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青铜器上的铭文“宅兹中国,绥彼四海”,再对比今日高铁贯通南北、5G覆盖城乡的现实,会发现“四海九州”早已突破传统认知边界。它既可以是丈量土地的标尺,也可以是丈量文明的量尺——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赋予其新的丈量维度。
或许下次写家乡变化时,可以试试这样的表达:“曾经的渔村如今连接四海九州,码头上堆着智利车厘子和挪威三文鱼的集装箱。”这种古今意象的碰撞,恰好印证了成语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被重新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