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ǎi
  • jiǔ
  • zhōu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ì hǎi jiǔ zhōu

成语解释:指全中国。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强人所难。”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四海九州

英文翻译:everywhere

四海九州的意思

四:1.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海: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海。火海。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海碗。海量。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海枣。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海啦!6.漫无目标地:海骂。她丢了支笔,海找。7.毫无节制地:海吃海喝。8.姓。

九:1.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数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九尽寒尽。3.表示多次或多数:九霄。九泉。三弯九转。九死一生。4.姓。

州:1.旧时行政区划单位。现在有的地方还保留这样的名称,如杭州、苏州。2.指少数民族的自治州。在省或自治区之下,县之上。

成语评论

说到“四海九州”,许多人可能觉得这个词既熟悉又陌生。它究竟代表什么?举个例子,某位作家在游记中写道:“走遍四海九州,方知人间烟火各有不同。”这里不仅指地理上的广阔,更暗含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心。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表达“天下各地”或“整个国家”的意象,但它的用法远不止于此。

为什么用“四海”配“九州”? 其实“九州”源自《禹贡》,是古代中国的地域划分概念,而“四海”最早见于《礼记》,象征四方疆界。两者结合后,既强调空间上的辽阔,又隐含政治、文化的一体性。比如在历史小说中,一句“四海九州皆归心”既能渲染王朝统一的宏大叙事,又能侧面反映百姓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现代人还能怎么用这个成语? 不妨设想这样的场景:互联网创业者说:“我们的用户遍布四海九州。”此时成语不再受限于实体疆域,转而指代虚拟世界的广泛连接。这种用法既保留原意中的覆盖范围概念,又赋予其时代新意,可见语言始终在动态演变。

笔者发现,这个成语在当代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它承载的文化记忆依然鲜活。就像春节时长辈念叨“四海九州一家亲”,朴实话语里既藏着血脉相连的温情,又透着对分散各地亲人的牵挂。这种将地理概念转化为情感纽带的能力,正是汉语表达的独特魅力。

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青铜器上的铭文“宅兹中国,绥彼四海”,再对比今日高铁贯通南北、5G覆盖城乡的现实,会发现“四海九州”早已突破传统认知边界。它既可以是丈量土地的标尺,也可以是丈量文明的量尺——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赋予其新的丈量维度。

或许下次写家乡变化时,可以试试这样的表达:“曾经的渔村如今连接四海九州,码头上堆着智利车厘子和挪威三文鱼的集装箱。”这种古今意象的碰撞,恰好印证了成语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被重新诠释。

四海九州的造句

  1. 造句 若是帮他夷平四海九州,恐怕他第一个就拿自己来开刀。
  2. 造句 呜呼!安得四海九州同一春,无复鬻女卖儿人。
  3. 造句 ‘黄冠草履之民,谁无尊亲之血气;四海九州之内,何非故国之山河。
  4. 造句 于是,这紫霞宫派出大量弟子,在四海九州各地,大肆宣扬了此事。
  5. 造句 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令四海九州天下一家。
  6. 造句 八荒六合,四海九州,诸雄争霸,谁主沉浮!生死有命不由命,我命由我不由天!
  7. 造句 因此,在不久将来,四海九州之地,卷起了一场道侣双修的热潮。
  8. 造句 四海九州,谁人不知他叶洪的赫赫凶名。
  9. 造句 然而,天上地下,四海九州,五万年来,我却唯独没有对谁报过我叫“小满”。
  10. 造句 因此曹玉珍和李殿福辞去太医院编修的工作,遍访名医,走遍三山五岳,四海九州,最终在以土著萨满巫师手中求得一生女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