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成语解释:放:放置;之:代词;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原指孝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人们奉行的准则。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复句式;作谓语、定语;指普遍性的真理
繁体字形:放之四海而皆准
英文翻译:It's universal
放:1.解除约束,使自由:释放。放虎归山。把俘虏放回去。2.在一定的时间停止(学习、工作):放学。放工。3.放纵:放任。放声高歌。放言高论。4.让牛羊等在草地上吃草和活动:放牛。放羊。5.把人驱逐到边远的地方:放逐。流放。6.发出:放枪。放光。放冷箭。玉簪花放出阵阵的清香。7.点燃:放火。放爆竹。8.借钱给人,收取利息:放债。放款。9.扩展:放大。放宽。上衣的身长要放一寸。10.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四:1.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海: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海。火海。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海碗。海量。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海枣。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海啦!6.漫无目标地:海骂。她丢了支笔,海找。7.毫无节制地:海吃海喝。8.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皆:都;都是:比比皆是。尽人皆知。有口皆碑。放之四海而皆准。
准:1.准许:批准。不准迟到或早退。2.标准:准绳。水准。准则。以此为准。3.依据;依照:准此办理。4.准确:瞄准。钟走得不准。他投球很准。5.一定:我明天准去。他不准能来。任务准能完成。6.前缀,表示程度上虽不完全够,但可以作为某类事物看待的:准将。准平原。7.姓。
“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放到任何地方都适用”,但它的实际用法更生动。比如有人问:“为什么说真诚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小张刚入职时总担心说错话,后来他试着坦诚表达想法,结果同事反而更愿意和他合作。这说明真诚的沟通方式无论在职场、家庭还是社交中,都能建立信任——这不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吗?
有人可能会质疑:“现代社会这么复杂,真存在通用法则吗?”举个例子,电商平台用“用户评价系统”解决陌生人交易信任问题,这个模式移植到二手交易、知识付费领域同样有效。虽然具体场景不同,但“透明化反馈机制”的底层逻辑始终奏效,恰恰印证了某些规则的普适性。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在当代最大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寻找规律。比如创业者发现社区团购模式在三四线城市跑通后,尝试复制到社区养老领域,通过调整商品品类但保留“熟人推荐+集中配送”的核心,同样获得成功。这种“抓住本质,灵活适配”的思维方式,可能比死守规则更有现实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皆准”不等于“不变”。就像交通规则全球通用,但不同国家的限速标准会调整。疫情期间居家办公成为主流,但“高效协作”的需求反而催生了更多远程工具的创新。这告诉我们:把握核心需求,同时接纳形式变化,才是运用普适性原则的正确姿势。
下次遇到看似矛盾的现象时,不妨试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考角度。比如为什么不同国家的幼儿园都教孩子分享玩具?因为培养社会协作能力的底层需求是共通的。发现这种跨越地域文化的共同点,或许能帮助我们在复杂世界里找到简单而强大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