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ái
  • rén
  • cá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ái mò rén cái

成语解释:不重视有才能的人,让其不能发挥作用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4回:“如此佳人,当日把他误作男装,若非孤家看出,岂非埋没人才。”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不重视人才

繁体字形:埋没人才

英文翻译:stifle real talents

埋没人才的意思

埋:[mái]1.(用土、沙、雪、落叶等)盖住:埋藏。埋地雷。2.隐藏:埋伏。隐姓埋名。[mán]〔埋怨〕抱怨;责备。

没:[méi]1.无;没有:屋里没人。我没铅笔。2.副词。未;未曾:没红。没来过。[mò]1.沉下去:沉没。淹没。2.漫过;高过:水深没顶。积雪没膝。3.隐藏:出没无常。4.把财物充公:没收。5.完了;终结:没世(终身)。没齿(一辈子)。6.同“”:病没。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才:1.才能:德才兼备。多才多艺。这人很有才。2.有才能的人:干才。奇才。3.姓。4.表示以前不久:你怎么才来就要走?5.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他说星期三动身,到星期五才走。大风到晚上才住了。6.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前面常常用“只有、必须”或含有这类意思):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把工作做好。7.表示发生新情况,本来并不如此:经他解释之后,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8.表示数量小,次数少,能力差,程度低等等:这个工厂开办时才几十个工人。别人一天干的活儿他三天才干完。9.表示强调所说的事(句尾常用“呢”字):麦子长得才好呢。我才不信呢!

成语评论

提到“埋没人才”,你会想到哪些场景?比如办公室里那个总被安排打印文件的策划高手,或者村里那位会写诗却只能种地的老人。这种现象自古就有对应的成语,比如“怀才不遇”——就像李白在《行路难》中写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明明有治国之才,却只能在酒肆写诗抒怀。

为什么人才会被埋没?有个成语叫“明珠暗投”,原本指珍贵的珍珠被丢在暗处。战国时期的范雎就是个典型,他带着治国策略去见魏王,却因为出身低微被门客嘲笑,差点丢了性命。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接纳度,有时比能力更重要。

现代职场里,“龙困浅滩”的情况也不少。我认识一位程序员朋友,他开发的自动化工具能节省团队50%的时间,但领导只让他维护老旧系统。这让我想到:有时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机遇和决策者的眼光决定了人才的舞台大小。就像诸葛亮如果没遇到刘备,可能也只是南阳的一个农夫。

反过来看,人才自身有没有责任?成语“锥处囊中”其实给出了答案——锥子放在袋子里总会露出尖来。战国毛遂自荐的故事就是最好例证,他主动打破“等待被发现”的被动,最终说服楚王出兵救赵。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适当展现锋芒或许比默默耕耘更有效。

观察身边会发现,埋没人才往往发生在两种极端环境:一是过度强调资历的传统体系,比如某些单位论资排辈;二是只看短期利益的浮躁行业,比如直播公司宁愿批量培养网红也不愿孵化原创作者。在我看来,建立“赛马不相马”的公平机制,给不同特质的人创造试错空间,可能比单纯喊“重视人才”更有用。

最后用“沧海遗珠”做个比喻。这个成语原本形容被埋没的珍宝,放在今天可以理解为算法推荐之外的优质内容,或是简历筛选中被错过的潜力股。但好在现代社会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被A公司拒绝的策划案,可能在B平台成为爆款;在小县城无人问津的手艺人,通过短视频找到了百万粉丝。这或许就是对抗“埋没”最积极的方式:保持自身光芒,同时寻找能反射光的棱镜。

埋没人才的造句

  1. 造句 大胆使用德才兼备的年轻人,不要埋没人才。
  2. 造句 逆境造就人才,而顺境埋没人才。
  3. 造句 所以又像前世怎么读三流大学一样说起那套埋没人才的理论来。
  4. 造句 为了能不埋没人才,学院还规定,烦低年级的年级冠军可以向上挑战任何一个年级的冠军,如果赢了,就可以直接进入五年级。
  5. 造句 切记,若是有良将,勿要埋没人才!
  6. 造句 钟国式的教育是史上最能够埋没人才、摧毁理想的。
  7. 造句 财政干部要不为名利所困,不为物欲所诱,不为人情所累,用错人是过,埋没人才也是过。
  8. 造句 领导在提拔干部时决不能因个人私利而任人唯亲,这样既埋没人才,又损害了国家利益。
  9. 造句 我去,怪不得李哥你敢来炒,动作太潇洒了!这架势在砧板切墩也太埋没人才了!
  10. 造句 参加测试是为了证明学员的自身的条件适合哪种职业,从而才能尽可能的去培养人才,否则自愿选择的话容易张冠李戴,埋没人才不说还会误人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