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én cái jǐ jǐ
成语解释:人才:指德才兼备的人或有某种特长的人。济济:众多的样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济济:众多样子。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62回:“闰臣见人才济济,十分欢悦。”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人才濟濟
英文翻译:a galaxy of talents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才:1.才能:德才兼备。多才多艺。这人很有才。2.有才能的人:干才。奇才。3.姓。4.表示以前不久:你怎么才来就要走?5.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他说星期三动身,到星期五才走。大风到晚上才住了。6.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前面常常用“只有、必须”或含有这类意思):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把工作做好。7.表示发生新情况,本来并不如此:经他解释之后,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8.表示数量小,次数少,能力差,程度低等等:这个工厂开办时才几十个工人。别人一天干的活儿他三天才干完。9.表示强调所说的事(句尾常用“呢”字):麦子长得才好呢。我才不信呢!
济:[jì]1.过河;渡:同舟共济。2.救;救济:接济。缓不济急。3.(对事情)有益;成:无济于事。假公济私。[jǐ]1.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的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2.姓。
济:[jì]1.过河;渡:同舟共济。2.救;救济:接济。缓不济急。3.(对事情)有益;成:无济于事。假公济私。[jǐ]1.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的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2.姓。
说到“人才济济”,你可能会联想到热闹的招聘会现场,或是科技公司里讨论方案的会议室。但这个词到底怎么用?举个例子:某互联网大厂的新项目启动会上,产品经理、程序员、设计师轮流发言,会议记录员突然感叹:“咱们团队真是人才济济啊!”这种场景下,四个字就勾勒出了专业人才密集的氛围。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高手如云”有什么区别?仔细品就会发现不同。去年参加校友会时,看到生物医药领域的创业新星、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非遗传承人同坐一桌,用“人才济济”更强调人才的多样性,而“高手如云”侧重专业深度。这种细微差别,正是汉语的妙处所在。
在教育培训领域,这个词的使用别有深意。某县城职业中学的校长在汇报工作时说:“虽然我们不是重点中学,但烹饪班有省级面点师,汽修专业出了全国技能大赛冠军,护理班学生全部通过执业考试——谁说职校不能人才济济?”这个例子打破了人们对“人才”的固有认知,传递出“行行出状元”的积极信号。
观察现代职场会发现有趣现象:人才密度高的团队反而容易陷入“甜蜜的烦恼”。就像去年某游戏公司的美术组,原画师擅长国风,3D建模师精通科幻风格,UI设计师玩转赛博朋克,结果在确定新作美术风格时争论不休。这恰好印证了“人才济济是把双刃剑”的个人观点——多元碰撞能激发创意,但也需要有效的协调机制。
乡村振兴中,这个词有了新的诠释维度。浙西山村的民宿改造项目里,返乡的建筑系硕士、自学成才的木匠师傅、农学院毕业的景观设计师共同工作,镇长用无人机拍下施工现场时说:“没想到咱们山沟沟里也能人才济济。”这种新时代的城乡人才流动,正在改写成语的传统使用场景。
当我们在简历上写“希望加入人才济济的团队”时,其实暗含着对成长环境的期待。就像刚毕业的小王选择入职某中型科技公司时的考虑:“比起单打独斗的明星企业,我更想在有各种专业前辈的环境里学习。”这种主动拥抱“人才密度”的心态,或许比单纯追求高薪更有长远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人才聚集效应正在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某开源软件社区的开发者分布在全球20多个时区,项目负责人每周视频会议时总说:“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人才济济的力量。”这提示我们,在远程办公常态化的今天,衡量人才密度的标准已从工位距离变成了协同效率。
回看历史会发现,北宋汴京的翰林院、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硅谷的车库创业潮,这些不同时空的“人才济济”时刻,都在印证一个规律:当知识流动的壁垒被打破,不同领域的智慧碰撞,往往能催生改变世界的创新。或许我们不必刻意追求“济济”的状态,而应着力构建让人才自然生长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