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ì sǐ zhī jǐ
成语解释:士:有才识的人。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亦作“士为知己者死”。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士死知己
英文翻译:A close friend
士:1.古代指未婚的男子。2.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3.士人:士农工商。4.军人:士兵。士气。5.某些国家军人的一级,在尉以下:上士。中士。下士。6.指某些技术人员:医士。护士。技士。助产士。7.对人的美称:烈士。勇士。女士。8.姓。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己:1.自己:知己知彼。舍己为人。严于律己。2.天干的第六位。见〖干支〗。3.姓。
有句老话叫"士为知己者死",听起来像武侠小说里的台词对不对?其实这个成语背后藏着中国式人情社会的密码。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豫让为报智伯知遇之恩,不惜毁容吞炭也要刺杀赵襄子,这种"你懂我,我卖命"的套路,搁现在看可能有点极端,但放在讲究忠义礼智信的年代,那可是妥妥的道德标杆。
自问: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还适用吗? 咱们办公室小王熬夜给赏识他的主管做项目,算不算现代版"士死知己"?关键不在形式,而在那份"被看见"的感动。就像程序员老张说的:"领导要是能看懂我写的代码,加班费打对折都值。"这种心理认同,古今其实一脉相承。
最近看《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为救长安百姓豁出性命,弹幕都在刷"这才是真兄弟"。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共鸣,恰恰说明"士死知己"的情义模式已经刻进文化基因。不过要注意分寸感,去年某互联网公司搞"兄弟文化"翻车,证明单向度的效忠在现代职场容易变味。
个人观点插播: 我始终觉得,"士死知己"最动人的不是牺牲本身,而是那种"我懂你"的默契。就像玩《王者荣耀》,队友在你残血时闪现挡刀,那种不需要语音交流的配合,才是当代年轻人更能共情的版本。重要的不是为谁去死,而是为谁更好地活着。
有个现象挺有意思:00后整顿职场的同时,也特别看重"被理解"。去年应届生就业报告显示,68%的Z世代把"领导是否懂我"放在薪资前面。这种看似矛盾的选择,或许正是古老价值观的新陈代谢——我们不再需要以命相酬,但永远渴望灵魂共振。
最后想起老家茶馆的春联:"知己三杯酒,会心一盏茶。"或许这才是"士死知己"的现代打开方式:不必壮烈,但求熨帖。就像暴雨天同事多买的那杯热咖啡,深夜改方案时甲方那句"辛苦了",这些细碎的懂得,何尝不是新时代的生死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