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ēng rù xīn tōng
成语解释:声:话音。指一听见圣人的话,就能领悟它的深意
成语出处:宋·张载《正蒙·三十》:“六十尽人物之性,声入心通。”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聲入心通
英文翻译:Voice into heart
声: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4.名誉:声望。名声。5.声母:声韵。双声。6.声调:第一声。去声。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通:[tōng]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这个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通炉子。3.有路达到:四通八达。火车直通北京。4.连接;相来往:沟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无。5.传达;使知道:通知。通报。通个电话。6.了解;懂得:通晓。精通业务。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国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万事通。8.通顺:文章写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称。10.姓。[tòng]用于动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儿说。
声入心通,这四个字听起来有点玄乎,到底啥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或一段声音能直接戳中人心,让人瞬间明白背后的深意。比如老张劝儿子别熬夜打游戏,说了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儿子突然放下手机去睡觉——这就是声入心通的典型场景。
有人可能会问:为啥有些话能让人“秒懂”,有些话说了等于白说?关键在于说话人的真诚和场景的契合度。就像你爬山累得气喘吁吁时,队友递来水壶说“歇会儿吧”,比平时办公室里说一百遍“注意身体”都管用。这种恰到好处的表达,才是声入心通的精髓。
我观察到现在短视频里那些爆红金句,往往都符合这个规律。比如有个外卖小哥拍的视频里说“生活就像爬楼梯,低头看台阶才不会晕”,这句话既接地气又带着哲理,让无数打工人产生共鸣。这种用生活场景包裹智慧的说话方式,最容易实现声入心通的效果。
不过要注意,刻意模仿反而会弄巧成拙。就像上周公司开会,领导突然文绉绉地来句“众人拾柴火焰高”,结果大家面面相觑——明明可以直接说“大家多配合”嘛!真正的声入心通,需要说话内容与表达方式的自然融合,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让人记住的话越来越难得。不妨试着在交流时多观察对方状态,把大道理转化成对方能理解的比喻。就像跟孩子解释坚持的重要性,可以说“学骑自行车摔跤了还要继续,对吧?”这比空谈毅力有用得多。说到底,声入心通的关键在于建立真实的情感连接。
最后分享个真实案例:社区调解员王姐处理夫妻吵架时,从不讲大道理。有次她对闹矛盾的夫妇说:“你俩就像筷子的两根,分开就夹不起菜。”这句话让原本剑拔弩张的两人噗嗤笑出声,矛盾也迎刃而解。你看,声入心通的魔力,往往就藏在最普通的生活智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