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ú mèng chū jué
成语解释:见“如梦初醒”。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回:“信陵君如梦初觉,再拜称谢。”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突然醒悟
繁体字形:如夢初覺
英文翻译:wake up as from a drunken sleep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梦:1.睡眠时局部大脑皮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2.做梦:梦见。3.比喻幻想:梦想。4.姓。
初:1.开始的:初夏。初冬。2.开始的一段时间:年初。月初。本学期初。3.第一个:初伏。初旬。初一(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等于“第一个一”,区别于“十一、二十一”)。初十(农历每月的第十天,等于“第一个十”,区别于“二十、三十”)。4.第一次;刚开始:初试。初出茅庐。初学乍练。5.最低的(等级):初级。初等。6.原来的:初心。初志。初愿。7.原来的情况:和好如初。8.姓。
觉:[jué]1.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感觉。知觉。触觉。视觉。觉察。2.醒悟:觉悟。觉醒。“觉今是而昨非”。[jiào]睡眠(从睡着到睡醒):午觉。睡了一大觉。
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如梦初觉”这个成语呢?举个例子:小王连续三个月加班做项目,直到收到体检报告显示多项指标异常,才如梦初觉般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这时他问自己:为什么以前从不当回事?原来人往往在付出代价后才会真正清醒。
这个成语和“恍然大悟”有什么区别?前者更强调从混沌到清醒的过程感。比如老张炒股十年总想赚快钱,经历了三次爆仓后突然如梦初醒,开始研究价值投资。这中间的顿悟不是灵光乍现,更像是温水煮青蛙后的应激反应。
为什么说这个成语自带画面感?试想凌晨五点的校园,熬夜复习的学生看着窗外渐亮的天光,揉着发涩的眼睛合上课本——这种经历几乎人人都能产生共鸣。它捕捉的正是那种“原来如此”的认知跃迁瞬间。
有人认为“如梦初觉”总带着悔意,其实未必。有位马拉松跑者告诉我,当她冲过终点线时,突然明白训练时每滴汗水的意义,这种正向觉醒同样适用这个成语。觉醒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觉醒后的行动选择。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个成语的适用场景反而变多了。上周看到邻居李姐把智能机换成老人机,她说刷了三年短视频后如梦初觉,发现碎片信息正在吞噬深度思考能力。这种主动打破信息茧房的行为,不正是成语的现代诠释吗?
有个有趣现象:儿童几乎不会产生这种“觉醒感”。或许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积累的认知偏差越来越多,需要不断打破固有思维。就像解开缠住的耳机线,当某个结突然松动时,那种豁然开朗的状态,大概就是成语描绘的意境。
最后想分享个人观察:真正的觉醒往往需要量变积累。去年我开始记录时间开销,三个月后才如梦初觉发现每天竟有4小时消耗在无意义事务上。这提醒我们,有些觉醒需要测量工具辅助,单靠顿悟可能永远看不清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