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ǎng rú mèng jìng
成语解释:好象是在梦里一样。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鸿渐》:“两相惊喜,握手入帷。见儿卧床上,慨然曰:‘我去时儿才及膝,今身长如许矣!’夫妇依倚,恍如梦寐。”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好像做梦一样
繁体字形:怳如夢境
英文翻译:as if in a dream
恍:1.恍然:恍悟。2.仿佛(与“如、若”等连用):恍如梦境。恍如隔世。恍若置身其间。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梦:1.睡眠时局部大脑皮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2.做梦:梦见。3.比喻幻想:梦想。4.姓。
境:1.疆界;边界:国境。入境。2.地方;区域:渐入佳境。如入无人之境。3.境况;境地:家境。处境。事过境迁。
当夕阳将海面染成琥珀色,浪花裹着碎金般的粼光层层漫开,有人站在沙滩上望着这片景色,忽然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像被蒙上了薄纱——「恍如梦境」这个词,大概就是为这样的瞬间而存在的吧?
有人问:为什么某些场景会让人产生“不真实感”?或许是因为大脑在捕捉到超越日常经验的画面时,会短暂地怀疑自己的感官。比如第一次见到极光的人,常会下意识掐自己手臂,试图确认眼前流动的绿色光带是否真实。这种生理性的迟疑,恰恰印证了人类对「美」的本能敬畏。
科技发展正悄悄重塑这种体验。戴上VR设备穿越到虚拟森林的瞬间,有人突然停下动作,手指试探着触摸空气中并不存在的藤蔓——当技术制造的逼真感与人类感知产生碰撞,「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变得比晨雾还要模糊。这让我想到:或许未来的“梦境感”不再是偶然的惊喜,而是可被设计的日常体验。
但最动人的“恍如梦境”,往往诞生于现实与记忆的交织。某天推开老房子的木门,童年时贴在墙上的卡通贴纸突然映入眼帘,褪色的图案让二十年前的嬉笑声仿佛穿透时空而来。这种时空错位的恍惚,比任何特效都更直击人心。它提醒我们:某些珍贵的事物从未消失,只是安静地藏在某个角落,等待与我们的重逢。
在快餐式信息冲刷生活的今天,或许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梦境时刻”。它像一扇透气的窗,让我们从确定的逻辑中探出头,允许自己短暂地迷失在月光般朦胧的感受里——毕竟,能为一朵云的形状驻足发呆的柔软心境,本就是生而为人的浪漫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