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éi
  • shēng
  • jiàn
  • ré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ú wéi qí shēng,rú jiàn qí rén

成语解释:象听到他的声音,象见到他本人一样。形容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非常生动逼真。

成语出处:唐 韩愈《独孤申叔哀辞》:“濯濯其英,晔晔其光,如闻其声,如见其容。”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非常生动

繁体字形: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英文翻译:As heard, as seen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意思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其:[qí]1.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各得其所。自圆其说。2.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促其早日实现。不能任其自流。3.指示代词。那个;那样:查无其事。不厌其烦。4.指示代词。虚指:忘其所以。5.姓。6.表示揣测、反诘:岂其然乎?。其奈我何?7.表示请求或命令:子其勉之!8.词缀:极其。尤其。如其。[jī]用于人名,郦食其(LìYìjī),汉朝人。

声: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4.名誉:声望。名声。5.声母:声韵。双声。6.声调:第一声。去声。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出现,显露。2.古同“”,现存。

其:[qí]1.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各得其所。自圆其说。2.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促其早日实现。不能任其自流。3.指示代词。那个;那样:查无其事。不厌其烦。4.指示代词。虚指:忘其所以。5.姓。6.表示揣测、反诘:岂其然乎?。其奈我何?7.表示请求或命令:子其勉之!8.词缀:极其。尤其。如其。[jī]用于人名,郦食其(LìYìjī),汉朝人。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成语评论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个成语,乍一听像在描述超能力,其实它讲的是文字或语言的魔力。举个例子,当你读到鲁迅笔下“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时,是不是仿佛听见铜板叮当落在柜台的声音?看到“排出”这个动作,长衫破旧的书生形象立刻浮现在眼前——这就是成语描绘的“画面感”和“临场感”。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种描写能让人产生真实感?关键在于细节的颗粒度。就像电影镜头里的特写画面,作者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铜钱碰撞的声响暗示经济拮据,青白脸色透出营养不良,这些具象描写在读者脑中自动组装成立体形象。现代广告文案常用的“滋滋冒油的烤肉声”“新书扉页的油墨香”,其实都在运用同样的原理。

这个成语在跨时空沟通中尤其珍贵。读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千年后的我们仍能感受到诗人的狂放;看《红楼梦》里黛玉葬花,花瓣落地的轻响仿佛就在耳畔。这种跨越媒介的情感传递,让我联想到今天的短视频创作——好的内容不需要复杂特效,抓住某个触动感官的瞬间,就能让人“身临其境”。

有个有趣的现象:当我们在微信聊天时加上“(拍桌大笑)”的动作描述,对方接收到的情绪强度远超单纯的“哈哈哈”。这说明人类对具象化表达的敏感是刻在基因里的。就像古人用“大漠孤烟直”五个字构建出边塞全景,现代人用emoji表情包传递情绪,本质都是通过符号激发对方的感官记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成语给我的启发是:真实感来自精准的细节选择。就像画家不会涂抹整面墙来表现阴影,而是用一道恰到好处的笔触。当我们想要让人记住某个观点时,与其堆砌形容词,不如找到那个能触发多重感官的“记忆锚点”——可能是特定声响、特殊气味,或是某个标志性动作。

最近帮朋友修改演讲稿时,我把“努力工作”改成了“键盘敲出凌晨三点的节奏”,观众席立刻有了会意的笑声。这种表达方式的魅力在于,它不直接告诉你结论,而是邀请听者共同完成想象的拼图。或许这就是语言艺术的精妙之处:好的描述如同打开一扇窗,每个人都能透过它看见自己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