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ú yú dé shuǐ
成语解释: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如魚得水
英文翻译:feel just like a fish in water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鱼:1.脊椎动物的一大类,生活在水中,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鳃呼吸。种类极多,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大部分可供食用。2.(Yú)姓。
得:[dé]1.得到(跟“失”相对):取得。得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件事办成了你也会得些好处。2.演算产生结果:二三得六。五减一得四。3.适合:得用。得体。4.得意:自得。5.完成:饭得了。衣服还没有做得。6.用于结束谈话的时候,表示同意或禁止: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7.用于情况不如人意的时候,表示无可奈何:得,这一张又画坏了!8.助动词。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许可(多见于法令和公文):这笔钱非经批准不得擅自动用。9.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可能这样(多用于否定式):水渠昨天刚动手挖,没有三天不得完。[de]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多见于早期白话):出得门来。[děi]1.助动词。需要: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修这座水库得多少人力?2.“得”的否定是“无须”或“不用”,不说“不得”。3.助动词。表示揣测的必然:快下大雨了,要不快走,就得挨淋。4.舒服;满意:这个沙发坐着真得。
水: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水。淮水。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水旱码头。水上人家。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7.姓。
看到“如鱼得水”这个成语,你可能会疑惑:什么样的情况才算“如鱼得水”?其实答案藏在生活中。比如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小张,被分配到擅长的新媒体运营岗位,他每天策划创意内容、分析数据趋势,完全不需要上司手把手教。同事开玩笑说:“他在这儿简直像鱼游进了大海!”这种能力与环境高度匹配的状态,就是“如鱼得水”最生动的写照。
有人问:如果换个环境还能保持这种状态吗?我们不妨看看李医生的故事。原本在三甲医院工作的她,去年主动申请调往社区诊所。虽然设备简单了许多,但她擅长和老年人沟通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每天耐心解答健康问题,居民们都说:“李医生往问诊台前一坐,就像鱼找到了活水。”这说明真正的“如鱼得水”,关键在于找到能放大自身价值的土壤。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也藏着警示。王老板开餐馆二十年,疫情后固执地拒绝外卖转型,结果客流量持续下滑。员工私下议论:“老板就像困在浅滩的鱼,明明有活路却不肯游。”可见“如鱼得水”具有动态性——当环境变化时,主动调整才能保持优势。我始终认为,真正的适应能力不是勉强改变自己,而是带着自身特质寻找或创造合适的环境。
观察街头巷尾,处处可见这个成语的现实映射。社区图书馆里退休教师义务辅导功课,菜市场里方言流利的外地摊主与顾客讨价还价,健身房中健身教练带着学员挥汗如雨。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景,都是不同形式的“如鱼得水”。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当人们处于这种状态时,往往不觉得自己在“努力适应”,反而有种自然流淌的从容感。
最后要提醒的是,不要迷信“完美环境”。就像再清澈的水域也有暗流,任何环境都需要磨合。朋友小周跳槽三次才找到合适的公司,他总结说:“前两次总想找现成的‘活水’,后来明白好环境是游出来的。”这或许揭示了成语更深层的智慧——与其等待理想环境,不如带着鱼的本能,在流动中寻找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