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ǐn
  • shuǐ
  • lěng
  • nuǎn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ú yú yǐn shuǐ,lěng nuǎn zì zhī

成语解释:泛指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成语出处:鲁迅《故事新编·序言》:“况且‘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话来说,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罢。”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分句;指直接经历的事自己了解

繁体字形:如魚飲水,冷煖自知

英文翻译:Like fish drinking water, cold and warm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意思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鱼:1.脊椎动物的一大类,生活在水中,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鳃呼吸。种类极多,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大部分可供食用。2.(Yú)姓。

饮:[yǐn]1.喝,有时特指喝酒:痛饮。饮料。饮食。饮水思源。2.可以喝的东西:冷饮。3.饮子:香苏饮。4.中医指稀痰。5.心里存着;含着:饮恨。[yìn]给牲畜水喝:饮牲口。马饮过了。

水: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水。淮水。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水旱码头。水上人家。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7.姓。

冷:1.温度低;感觉温度低(跟“热”相对):冷水。现在还不算冷,雪后才冷呢。你冷不冷?2.使冷(多指食物):太烫了,冷一下再吃。3.不热情;不温和:冷面孔。冷言冷语。冷冷地说了声“好吧”。4.寂静;不热闹:冷落。冷清清。5.生僻;少见的:冷僻。冷字。6.不受欢迎的;没人过问的:冷货。冷门。7.乘人不备的;暗中的;突然的:冷箭。冷枪。冷不防。8.比喻灰心或失望:心灰意冷。看到他严厉的目光,我的心冷了半截。9.姓。

暖:1.暖和:风和日暖。春暖花开。天暖了,不用穿大衣了。2.使变温暖:暖酒。暖一暖手。“煖”

自:1.自己:自动。自卫。自爱。自力更生。自言自语。自告奋勇。自顾不暇。不自量力。2.自然;当然: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两人久别重逢,自有许多话说。3.姓。4.从;由:自小。自此。自古。自远而近。自北京出发。选自《人民日报》。来自各国的朋友。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慧。

成语评论

人们常说“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可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同事小王突然辞职回老家开民宿,周围人议论纷纷,有人觉得他冲动,有人佩服他有勇气。但只有小王自己知道,连续加班三年导致健康亮红灯,这种“水”的冷暖,外人看到的不过是表面。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千年?因为它戳中了人类共通的体验——个体的真实感受往往难以被完全理解。就像家长总说“我为孩子牺牲这么多”,而孩子可能只觉得压力沉重;网红展示着精致生活,镜头外的疲惫却无人知晓。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水域”里挣扎或畅游,而温度计只握在自己手中。

我曾遇到个有意思的案例:朋友阿琳坚持让孩子学钢琴,她说“这是为他好”。可当孩子某天哭着弹完《致爱丽丝》后,她突然醒悟:“我好像把自己小时候的遗憾,当成了他的必修课。”这件事让我想到,我们是否经常用自己的水温计,去测量别人的池塘?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个成语反而更有现实意义。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成功模板”,但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路径,就像穿在脚上的鞋——磨不磨脚、硌不硌脚,只有走路的人知道。有个大学生放弃热门专业转学考古,面对质疑时说:“你们看到的是‘冷门’,我感受到的是‘沸腾’。”这种自我认知的清醒,或许正是成语传递的智慧。

值得思考的是:当我们说“冷暖自知”时,是否意味着要活成孤岛?恰恰相反,承认感受的私密性,反而能更包容地看待差异。就像健身房里,有人享受举铁的畅快,有人觉得那是折磨;有人觉得香菜是灵魂配料,有人闻到就想逃跑——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味觉系统”。

最后想说,在这个热衷给他人打分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这份“自知之明”。别人的建议可以参考,但别让外界的温度计替代自己的体感。毕竟,鱼游得是否自在,从来不取决于岸上人的掌声,而在于它是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