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ān chái liè huǒ
成语解释:形容男女之间强烈情欲要求,多用于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也形容情绪高涨。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9回:“今日天缘凑巧,竟赏了他,真是一对烈火干柴,如胶投漆,燕尔新婚,连日那里拆的开。”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比喻情欲正盛的男女
繁体字形:干柴烈火
英文翻译:a dry faggot on a blazing fire
干:[gàn]1.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树干。骨干。2.指干部:调干。干群关系。3.做(事):实干。干活儿。埋头苦干。4.能干;有能力的:干练。干才。5.担任;从事:他干过厂长。6.事情变坏;糟:要干。干了,钥匙忘在屋里了。[gān]1.古代指盾牌:干戈。2.姓。3.冒犯:干犯。4.牵连;涉及:干连。干涉。相干。5.追求(职位、俸禄等):干禄。6.水边:江干。河干。7.天干:干支。8.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跟“湿”相对):干燥。干柴。油漆未干。衣服晾干了。9.不用水的:干洗。干馏法。10.加工制成的干的食品:饼干。葡萄干儿。豆腐干儿。把萝卜晒成干儿。11.空虚;空无所有:外强中干。钱都花干了。12.只具形式的:干笑。干号(háo)。13.属性词。指拜认的(亲属关系):干妈。干儿子。14.徒然;白:干着急。干瞪眼。干打雷,不下雨。15.形容说话太直太粗(不委婉):你说话别那么干。16.当面说气话或抱怨的话使人难堪:我又干了他一顿。17.慢待;置之不理:主人走了,把咱们干起来了。
柴:1.柴火:木柴。柴草。上山打柴。2.干瘦;不松软;纤维多,不易嚼烂:这芹菜显得柴。酱肘子肥而不腻,瘦而不柴。3.质量低或品质、能力差:这支笔刚用就坏,太柴了。他棋下得特柴。4.姓。
烈:1.强烈;猛烈:烈火。烈日。烈酒。性子烈。轰轰烈烈。兴高采烈。2.刚直;严正:刚烈。3.为正义而死难的:烈士。先烈。4.功业:功烈(功绩)。
火:1.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烛。火源。火焰。烟火。火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2.紧急:火速。十万火急。3.指枪炮弹药等:火药。火炮。4.发怒,怒气:火暴。火性。5.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火。毒火攻心。6.形容红色的:火红。火腿。7.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8.姓。
说到“干柴烈火”这个成语,大家可能联想到什么画面?比如两个性格火爆的人吵架,或是热恋中的情侣难舍难分?其实这个成语的用法远不止这些。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公司新来的设计师和市场部主管总是意见不合。设计师觉得对方不懂审美,主管认为设计不接地气,每次开会就像干柴遇烈火——双方没说两句就开始拍桌子,其他同事都躲着不敢劝架。这种情况是不是很形象地展现了“干柴烈火”的负面效应?
那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冲突吗?当然不是。朋友小林最近和乐队成员排练时找到了绝妙的和声配合,架子鼓的节奏与电吉他的旋律碰撞出令人惊艳的火花。他们自己都笑称这是“干柴烈火的化学反应”,你看,这里就变成了形容艺术创作中激情碰撞的正面表达。
为什么同一个成语会有截然不同的使用场景?关键在语境中隐含的“燃烧条件”。就像真正的火焰需要氧气助燃,人与人的互动也需要特定环境才能产生不同效果。职场中的争执往往源于立场差异,而艺术创作的碰撞则来自专业能力的势均力敌。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不可控性”。就像你永远不知道两根木柴相碰会擦出火花还是引发火灾,人际交往中的化学反应也充满惊喜和挑战。下次遇到意见不合的情况,不妨想想这个成语——或许主动控制下燃烧速度,就能把破坏力转化为创造力。
有人可能会问:用这个成语要注意什么?我的经验是把握好程度描写。比如形容热恋关系时,与其直接说“他们像干柴烈火”,不如描述“两人对视时的眼神仿佛能点燃空气里的氧气分子”,这样既保留成语的炽热感,又增添了画面想象力。
最后分享个冷知识:古代消防队常备湿润的沙土而不是水来灭火,因为某些特殊火灾用水反而危险。这让我联想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干柴烈火”状态时,直接泼冷水可能激化矛盾,用更柔和的“隔离法”或许更有效。